耿旭兰“五课”教研资料

  • 2011年09月21日 00:00
  • 点击:[]

《民族区域自治度》教学设计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耿旭兰

教学内容: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小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与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搜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庆祝活动资料;搜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任务识别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的位置;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启动思维

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导课:这首歌唱出了我们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除了得益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外,还离不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国家和谐的民族关系离不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出本课的课题。】

环节二:师生互助,合作探究

1、从我国民族自治区的设立谈起

1)师出示中国地图,生找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2)师出示课件材料:①、2001717,胡锦涛同志率领中央代表团赴拉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的资料;②、西部大开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建设照片、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思考探讨: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设计意图:师出示的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国家帮助支持少数民族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现在形成的民族关系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3)师:在世界上多民族的国家中,处理民族问题有不同的模式。例如美国:民族同化政策,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生明确我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计意图:学生先了解到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模式,再通过对比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体会到最适合我们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1)课件展示:播放民族区域自治相关视频和图片

师:依据资料内容结合教材思考:(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如何理解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是不是自治地方?(3)什么是自治机关?(4)什么是自治权?包括哪些方面?

生根据课本内容讨论,找出相关答案,尝试回答。

设计意图:在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自主阅读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2)互动空间:让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的图片分别属于哪个民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看一看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了解多少,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

3)以西藏为例,问:西藏自治区政府所做出的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自治机关的何种自治权?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总结出自治权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权和其他自治权五个方面。

设计意图:利用西藏自治区政府采取措施的材料,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明确自治权的主要内容,知识点的传授更为具体形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1)师: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下面我们一起来感悟历史,探究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课件展示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所取得的各种成就。

学生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与现实情况决定的。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课件播放: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之民主权利,《孔繁森事迹》,学生明确四大优越性。

设计意图:书中的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但缺少有力的佐证;利用西藏所取得成绩和孔繁森事件,增加了说服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优越性。】

环节三:走进社会,学以致用

1)让学生设想:假如你们小组有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在平时的交往中你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我们应该拥护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

设计意图:采用讨论的方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他们对少数民族所持有的的态度,教育他们要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

2)播放西藏314暴力事件视频、图片,让学生思考:(1)西藏314暴力事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2)你应该如何为维护民族团结作贡献?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西藏314暴力事件是一起破坏祖国统一和分裂祖国的,严重侵犯人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活动。我们青少年应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同“藏独”等分裂势力作斗争。

设计意图:利用反面教材,让学生明确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作为我们青少年也要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环节四:课外练习

学习指导选择题、辨析题。

设计意图:自主延伸的课外作业拓宽了学习的空间,而不仅把学习只局限在课堂中。】

设计理念

1、教材上:一是基本遵循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科学补充,构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体系。案例材料的筛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情景创设遵循了多样化和综合性原则,一是注重利用图片、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注重启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抽象而又零碎的知识、观点寓于活动场景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的空间。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中尽量提供给学生机会和发挥的空间。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1)科学思维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开拓创新。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教学重点】

1. 辩证思维方法。

2.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出示故事:“被斥责的勤奋”

教师:为什么“勤奋”被斥责?

学生:讨论(略)。

教师:“被斥责的勤奋”故事中的导师是在强调思考和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师: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材中“事例一”蔡伦如何解决造纸的难题?“事例二”那位发明工人是怎样在“无用”中想到了“有用”, 发明了“吸水纸巾”的?

学生:讨论(略)。

教师:蔡伦解决造纸的难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了思维创新;那位发明“吸水纸巾”的工人,在“无用”中想到了“有用”,全面地看问题,运用了辩证思维。上述两则事例,都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在造纸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什么指导作用?

学生: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教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

2)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工具,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第93页中提到的“太冲穴”的发现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只看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当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教师:辩证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华佗的“五禽戏”

教师:华佗是受到什么启发编出了“五禽戏”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3)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

教师: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在思维的过程中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和推理合乎规则,不可自相矛盾、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教材中提到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错误在于什么?

学生: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中的“自相矛盾”,是逻辑矛盾,指思维中出现的一种错误,说明对同一事物或对象不能同时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逻辑判断。

4)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二、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

1.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小故事:没问题

教师:故事中发型师思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谈谈如何用科学思维解决人生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指导人生,就能更深刻地洞察人生、认识人生,就能减少人生的迷误;就能有助于我们汲取前人思维方法之精华,少走弯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聪颖智慧的人,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

教师:同学们根据教材所给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讨论:有的同学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时,看不到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集体的学习氛围,把个人的努力绝对化,就会得出自己“聪明过人”、“智力超常”的错误结论,导致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学生:讨论(略)。

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人类从无数次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和学习提高能力,既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也要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活动:发散思维训练

1.请列出30种杯子的用途。

2.请列出10种导致交通堵塞的原因?

3.请列出5种可以替代现行高考制度的办法。

(多媒体展示)有个装满水的杯子,请你在不倾倒也不打碎杯子的情况下,取出杯中全部的水。

提示:如将一只口渴的动物放入杯子里,让它把水喝干。

教师小结: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三、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出示名人名言: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多媒体出示:科技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缩短

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

教师:创新是时代的潮流,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几种创新思维的方法

1.扩散思维 2. 立体思维 3. 逆向思维 4. 转换思维 5换位思维

3.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

4.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是什么?

学生: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材中提到的某高职园艺专业毕业的小赵是怎样“为公司赢得了丰厚利润并被提拔为科研部主任的?对中职生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略)。

教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需要当代青年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4.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

学生: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

教师:2007227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河南农民李官奇、一汽大众汽车公司工人技师王洪军和宝钢炼铁厂工人技师韩明明,一同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二名工人、一名农民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向我们中职生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从三名获奖者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中,不仅说明学习比学历重要,而且也证明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求得创新,取得成绩。

多媒体展示:注意培养创新的素质

教师: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训练产生和提高的,提高创新能力需要科学思维。要创新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思维创新的内涵是什么?

1.思维创新的内涵。

学生:科学思维所说的思维创新,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教师:根据教材所给材料,讨论该企业家如何运用发散思维中的“希望点列举法”,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的?

学生:讨论(略)。

多媒体展示:碰倒纺车的启示

教师:“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启示我们如何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要充分发挥想象,巧妙捕捉灵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精神为向导。

1.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

多媒体展示:加一加、 减一减

多媒体展示:创新7步骤

2.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板书)

(1)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科学创新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教材第101页中“李官奇的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研制成功”的事例说明创新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学生:讨论(略)。

教师:要相信“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要敢于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或者做过却没成功的事。要以科学精神面对失败,认真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探索新的道路,使失败变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的源泉。

(2) 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教师:结合教材所给材料,讨论王洪军创新的事迹对同学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略)。

教师:创新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

(3)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如何敢于质疑?

学生:首先,要敢于对一些保守的习惯和传统产生怀疑。

其次,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知识、迷信权威。

最后,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问题。

教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要养成质疑的习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同时又持一种科学质疑或批判的精神,敢于走自己的路。

板书提纲: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

三、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一书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框体内容。本节课所揭示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本课是学习以后各课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因而,本课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生兴趣,设置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坚持联系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懂得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联系,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有效地改造世界同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重点。原因是:一是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学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二是联系的观点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只有从理论上懂得事物联系普遍性的含义和表现,才能自觉地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是难点。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规律客观性,既然规律客观性强调是规律不能被改变,那么自然而然会认为联系也不能改变,造成对联系的客观性的误解。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情景式教学方式。通过语言描述或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弄懂蕴含其中的内涵,明白其中的道理,形成情感。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

三、说学法

教学主体是学生,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学法指导主要包括:

1、方法上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的规律。

2、能力上学会正确分析和综合,提高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在习惯上要养成观察和思考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图片展示《狼群与鹿群》,叙述有关故事

多媒体打出【思考1】:为什么狼群减少后,鹿群反倒也大量死亡?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争先回答

教师总结:鹿群生活除了和大自然环境,如阳光、温度、流水、植物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和它的天敌狼群也保持着一定关系。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哲学上所称的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联系相关知识。

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板书)

哲学上讲的联系是什么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概括联系的含义。

一、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联系。(板书)

【思考2】在公路上,制约一辆汽车行驶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路况、车流量、天气、驾驶员水平、汽车本身性能

教师点评加以引导:联系包括两方面内容:物与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多媒体展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联系的特征(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多媒体展示联系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存在联系;一个事物内部也存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到人类社会无不存在联系。那种想与世隔绝,独立生存、生活的场所是不存在的。

【思考3】既然联系具有普遍性,是否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通过讲解,纠正学生错误认识。任何事物与周围事物存在联系,不代表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就有联系。自然而然引出联系的第二个特征,联系是客观的。

2、联系时具有客观性的(板书)

多媒体展示联系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不能被消灭,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原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不能主观臆造: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说明,如:左眼跳财右眼跳灾“8就是发,4就是死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游戏猜谜语

米的妈妈是谁?(花 因为花生米)

米的爸爸是谁?(蝶 因为蝶恋花)

米的奶奶是谁?(妙笔 因为妙笔生花)

米的爷爷是谁?(爆米花 因为他抱过米也抱过花)

米的爱人是谁?(老鼠,因为老鼠爱大米)

通过猜谜游戏,能够使学生强化知识,联系是不能主观臆造的,否在就如果谜语一样,闹出笑话。

联系不能被消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新的联系:故事《老鼠、蛇、鸡、猪、牛命运》,原本捕鼠和鸡、猪、牛生活之间不存在联系,但是因为蛇的出现,把鸡、猪、牛的命运联系起来。

3、联系时具有多样性的(板书)

阅读教材:让学生归纳有哪些联系?直接与间接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局部与整体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等等

学生练习:下列语句包含哪些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唇亡齿寒(内外部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联系)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本质联系)

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因果联系)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内外部联系)

三、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怎样去做?(板书)

1、防止孤立、片面看问题。

2、把握好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

3、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复杂联系,提高认识能力。

四、课后作业

【单项选择】

1.很早以前,我国人民就发现了————这一食物链,而且这一食物链又与阳光、空气、湿度、水分等有密切关系。这表明(

A.事物内部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B.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客观的,外部的联系是人为的

2.京九铁路建成后,不仅强化了北京与九龙之间的联系,促进港澳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而且带动了沿线地带与四面八方的联系,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说明(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C.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能建立起具体的联系

D.联系既可以创造,也可以消灭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

A.一事物总是和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解析】

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九五期间,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处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心地位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工作得到进一步中是和加强,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初步预计,九五期间,完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资金约38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近1%。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新的成绩。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1)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2)运用这个观点,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党和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通过课后作业,一是巩固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就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学以致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整堂课始终贯彻新课程标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条:教科书的风景
下一条:蒋晓娜“五课”资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