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教研资料---耿旭兰

  • 2011年09月21日 00:00
  • 点击:[]

政治课堂中的问题情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案例

耿旭兰

案例背景: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为了能让学生把本课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从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中获得的启示以及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为维护民族团结可以做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西藏314事件破坏了民族的统一和团结,我们要坚决同藏独分子作斗争”,但这样的回答比较笼统、抽象,并没有真正回归到生活中来。“拓展延伸”是本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多深、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多强的一个环节。但本堂课学生在一开始探究该环节的问题情境时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问题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不能让学生真正放置在“自己的生活”中来思考。之后教师又以“假如我们班就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学生,你会怎样和他相处呢?”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又重新把问题放进了他们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更容易“联系到实际”,真正回归了生活。

案例呈现:

一、导入情境:

因为内容涉及少数民族,以《五十六个民族》这首歌引入,活跃课堂 ,导出课题。

二、新授

运用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从含义到自治地方到自治权的讲授,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具体步骤略)

后两部分内容是“我国为什么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该制度最适合国情),以及该制度的优越性,教师在讲解时,主要采用大量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感受,为接下来的“拓展延伸”做铺垫。

到此为止,所有的知识性内容讲授全部结束。

三、拓展延伸

师出示“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相关图片和材料,生看完材料后思考讨论:(1)西藏314暴力事件造成了怎样的伤害?(2)为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回答完“这件事破坏了我们民族的统一和团结”之后,无其他观点出现。此时,教师意识到可能是出示的问题本身存在问题。但并不是没有回转的余地。可以在原有问题上加以追问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师:好,大家都讨论得非常起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的观点吧!

学生举手。

学生1:这件事破坏了祖国的统一和团结。

学生2: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师:说的很好!从刚才出示的材料数据中我们得知经济损失非常大,那么要恢复该地区的正常生活,国家和这功夫需要花?

生全体:很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师:很好。这也是带来的一大伤害。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为维护民族团结可以做些什么呢?

1:反对藏独。

2:维护民族团结。

学生的回答都比较抽象,范围很大,不能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教师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正确,但还没有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吧,我们来看这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班就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同学,他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你会怎样做呢?

1:我会更加照顾她,教会他我们这里的生活习惯。

2:我会尽量去适应他的生活习惯,不强求他和我们一样,尽量包容他。

3:学习他们那里的好的东西、我们这没有的风俗。如果有机会去他们那玩,入乡随俗。

师:大家说的很好。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在汉族地区受到歧视,得不到认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们,其次要多包容他们,学习他们好的东西。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明显更贴近生活,更具体,效果更好。

可见,问题的设置在“拓展延伸“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案例评析:

本堂课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出的问题情境缺少生活气息,不能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问题。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发现了这一问题,当堂重新提出新的问题“假如我们班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同学,他的生活习惯和我们又很大的区别,你会怎么做?”,一下子把学生拉回了生活,因此学生的回答更具体、多样。怎样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让·保罗·皮亚杰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真正过程,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如教师或同伴的协作,通过会话交流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一定情境,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当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空白状态,教师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思维处于空前活跃状态;另外,

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确定选题,引导践行,让课堂贴近社会生活。学生的相当部分知识来自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要注意让课堂贴近生活,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认识来创设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创设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或氛围,营造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实现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并回到生活中,用他们所学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去过一种有道德的、遵纪守法的社会生活,从而发挥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政治课的教学最终是希望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书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既反映出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又给了教师引导、纠正、完善他们不足之处的机会。但问题的设置必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是否能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等。创设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政治教师通过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一条:教科书的风景
下一条:蒋晓娜“五课”资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