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

  • 2011年09月23日 00:00
  • 点击:[]

《提高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育才职业高级中学

《提高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邓云娇

目前计算机教学过程面临这样一些情况:学生对上网、打游戏等很有兴趣,但对教学内容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三年职业教育走向“2+1”的教学模式,在校期间的各门课程的课时压缩;我校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高,每周4课时,一学期下来参加全国计算机中级工考试或相关软件考证,要求通过率在90%以上。由此,我们唯有抓紧课堂上有限的宝贵的时间,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上述因素,200611月我们成立了课题组,重点针对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现象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经历了课题资料收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尝试与反思等过程。课题于200810月通过常州职教所中期评估。之后,我们又针对中期评估时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进一步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从增强教师新课程理念入手,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渗透“软件设计思想”,使学生理解计算机操作的设计本质,增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采用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时,我们适时引入“即时分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也大胆改革创新,根据学科特点在3DMAXAutoCADPSFlash等专业课程上实行项目教学,部分课程已形成完整的项目教材。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抓好“项目期望效果设计”环节,有利于增强项目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注重课前备课与课后反思工作,形成了“四备法”的备课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管理,在机房座位安排上采用学号对机号的方法,便于教师认识每一个学生,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同时我们对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和“即时评价”,让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练习,教师对操作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课题主持人:杨文英

课题组成员:邓云娇、杨丽萍、陈刚、吕诚华、孙吉、吴建伟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内容与结构都在不断更新,课程实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也发生了改变,随着许多省市不断呈现出的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成果,学校必须思考如何实施新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高中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

二、价值与意义

为了考量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我们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影响教学效益的上位要素课程、教师、学生及其下位因素进行了仔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计算机教学把应用性操作技能的掌握混同于学生的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这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片面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也出现了相应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地看成书本中知识和要点的罗列;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项目任务的整体进展情况,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缺少把关与指导;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少变化与创意;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反馈不及时,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

我们翻阅了大量研究资料发现:当前关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较多: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于200611月开始了 “提高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加工,形成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文献综述报告。

2、在行动研究中总结出具有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

3、通过研究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德技双收”的专业人才。

4、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增强计算机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5、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适合计算机学科特点的评价方式。

四、研究内容

1、提高职高学生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教育理论研究。

2、选择、应用和重组提高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策略的研究。

3、挖掘中职学生的潜能优势,增强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研究。

4、增强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5、提高职业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方法

从调查研究入手,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进行试验,然后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

1)调查研究。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情感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文献研究。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职高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职高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3)行动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反思、总结、创新。

4)案例研究。通过案例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六、研究过程

本课题于200611月设立,200810月通过常州市职教所中期评估。三年来,我们根据常州市科研要求以及本课题研究目标,组织研究成员开展了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全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 2006.1112,设计课题,撰写课题设计报告。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成员。召开开题会议,对成员进行宣传和动员,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和基本要求。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教改经验,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讨论研究思路和具体策略。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研究、修改本课题设计方案,起草实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

理论研究阶段 2007.16,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教改经验,收集资料,讨论研究思路和具体策略。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研究、修改、论证本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进一步确定人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具体如下:

1)围绕课题收集材料、学习理论。

2)针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分析相关的教学现象和行为。

3)研究确定具体的目标。

4)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定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

实验行动第一阶段(摸索探究阶段)2007.92008.6,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成员开展实验。每学期初制定实验计划,期末写出实验总结,并不断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课题组每学期召开一次以上的情况交流、专题研讨会议,并组织一些理论讲座、教学观摩、相关培训等活动,以推动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同时做好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建档工作,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实验行动第二阶段(实证推广阶段)2008.92009.6,在实验行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职高计算机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调整这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形成本阶段的研究策略,使研究有阶段性的突破。通过公开汇报、展示交流等途径对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校内推广应用。将经验体会撰写成论文,向各刊物投稿,并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总结阶段,2009.92009.12,回顾总结实验阶段的研究历程,认真提炼,写出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报告,汇编教师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七、结论

课题组认为,研究任务已基本完成,目标已基本达到,要求按时结题。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一、研究结论

我们课题组对《提高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这一课题经过三年的的研究后认为:提高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学生与课程三方面的上位要素;第二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与评价等下位要素。

在实践中,我们从增强教师新课程理念入手,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渗透“软件设计思想”,使学生理解计算机操作的设计本质,增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采用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时,我们适时引入“即时分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也大胆改革创新,根据学科特点在3DMAXAutoCADPSFlash等专业课程上实行项目教学,部分课程已形成完整的项目教材。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抓好“项目期望效果设计”环节,有利于增强项目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注重课前备课与课后反思工作,形成了“四备法”的备课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管理,在机房座位安排上采用学号对机号的方法,便于教师认识每一个学生,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同时我们对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和“即时评价”,让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练习,教师对操作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具体阐述结论

(一)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

教学效益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学生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现。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定的对策和方略。

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1)有效果。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特指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说,指学生对当堂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师生教与学任务的完成/师生教与学投入。“教与学收益”包括师生双方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习惯等方面的收益。“教与学投入”包括师生双方在时间、精力、意志等多方面的投入。

3)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需要和师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的吻合程度。

(二)研究观点论述

1、渗透“软件设计思想”,把握专业技能学习的本质属性

“软件设计思想”是根据人操作计算机时的知觉特性和经验积累进行软件设计的一种思想。以这种思想设计的软件在应用时以减少用户记忆负担,减少用户学习操作时间,简化操作步骤为目标,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软件设计理念。

而在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教学中,人们往往将“专业技能”混同为“应用技能”,到了实施层面,专业技能的学习异化成为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掌握几项实用技术,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例如,学习了Windows XP操作,只学会其中的操作技术,遇到使用苹果操作系统或Vista操作系统,就显得束手无策。

因此,我们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渗透“软件设计思想”,能使学生理解计算机操作的设计本质,增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教复制、移动、粘贴的快捷键的设置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请你从“软件设计思想”的角度,设置复制、移动、粘贴的快捷键?鼓励学生从易记忆、易学习、易操作的角度去设置。大多数学生提出的设置是很有道理的,即用控制键+复制、移动、粘贴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即用Ctrl+FCtrl+YCtrl+Z,这样设置最容易记忆。但是实际操作一下却发现不容易操作,因为两个键距离太远。我们告诉学生:软件是美国人发明的,他们在设置快捷键时想到的是和学生一样的设计,即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复制即Copy,所以就设置为Ctrl+C,而且两个字母靠在一起,易于左手操作。移动的英文首字母为M,但考虑到易操作性,Ctrl键和M键相距太远,不便操作,就将移动设置在C键左边用X键,而且X字母像把剪刀,形象便于记忆。而将粘贴设置在C键右边用V,三个键放在一起便于记忆和操作。多次教学证明,经过这样一个自行设计、对照现有操作,体会设计思想的过程,学生当场就能把这个知识点牢牢记住,且不容易遗忘。这就是“软件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例子。

我们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软件设计思想”的应用,在课程实施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技能的本质属性,能使学生理解计算机操作的设计本质,增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从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

2、运用“四备法”,增强备课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在研究中,我们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提出了“四备法”,具体过程是:

第一步,独立深入钻研教材知识结构,理清结构脉络,初步确定上课流程;

第二步,进行书中实例效果的练习,找出实例中的难点,考虑化解难点的方法;

第三步,拓展练习,教师从多种途径(包括网上,校企合作项目)进一步寻找相关实例,开阔教师视野,选择部分实例效果作为课堂拓展或课后作业来使用;

第四步,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收集整理课堂上学生有创意的作品。

因此,我们的计算机学科的备课结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外,还应该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一套素材、效果、创意作品集。

“四备法”的实施改变了原来教师备课中过多关注知识结构体系,教案“书写”时间大于“思考”时间的状态,增强了备课实效性,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做好了前期的铺垫。

3、抓好“项目期望效果设计”环节,增强项目教学的实效性

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工作任务(即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或多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熟练技能,熟悉产生过程中的工序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全方位锻炼能力的教学活动。

项目教学的实施大致分为:项目介绍(教师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学生分组——项目期望效果设计——自主学习、项目开展——阶段成果汇报与交流——反馈、改进——产品完善、提交——评价总结这样八个步骤。

“项目期望效果设计”就是在项目进行前期对该项目进行分析,并对项目效果进行规划设计。

如要设计一份“圣诞节西餐厅菜谱”。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该平面作品的色彩基调应该是怎样,需要包含哪些元素,作品要迎合怎样的年龄和层次人群需要等等。接着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设计,把设计的思路写下来,写得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把效果图草画用铅笔画下来。

实践表明,“项目期望效果”设计的越详细,学生制作过程就越轻松,作品的效果会越好,而且制作过程不会出现全盘重做(小组成员发现自己组里的作品比其他小组作品差得太多时,小组成员就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的现象,这样也就大大节约了时间,课堂教学的效益自然得到了提高。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即时分组”的方式,避免学生学习的倦怠

分组教学是当前计算机学科中十分常用的教学策略。任课教师常常会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学习水平等情况,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确定组长和其它小组角色,形成“常态小组”。组长负责组内各项工作的安排与协调。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组长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作为最广大的组员,他们经常听从组长的安排,接受组长的帮助,以至于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依赖,行动上形成了倦怠。

我们在教学前采用“分组卡”或“抽数字”等方式组成“即时合作小组”,在分组卡或数字卡上会有一些是带☆号标志的,抽到该卡的同学为“即时组长”。在教学开始时,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传递给各小组,并且要求“即时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对能够处理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实提出。每个问题都有组内成员轮流向全班作汇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常态分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由于组长是不确定的,每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组长”。另外,教学过程采用分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每位同学都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汇报者。这对于学生自主意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尝试表明:“即时分组”符合职中学生心理特点,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即时分组”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新的游戏。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热情、大胆、性格张扬,喜欢新鲜,愿意尝试新事物、新玩法,不愿意墨守成规。因此“即时分组”方式比较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

第二,由于每次组长和组员是不确定的,而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能尝试“组长”的身份。因此,学生在每次上课前充满着期待。

第三,每位学生每次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合作对象。根据“首因效应”,这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教育资源。从而也能很好地抑制学生在“常态分组”条件下的学习倦怠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过“即时组长”(特别是以前从没当过组长的同学)的学生都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感受体会。特别是懂得了做组织、管理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在下次自己当组员时能真正体谅组长,与他人精诚合作。这也完全符合当今教育倡导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教育精神。

但“即时分组”同时也存在着课堂时间的紧张、小组不便于管理、教师注意力分散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两种分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既设有“常态组”,又在一定情况下进行“即时分组”,真正做到“长短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

5、运用“分层练习”+“即时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职业中学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思想封闭,缺乏信心和主动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即时评价”的方式,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并且在完成工作后得到教师的肯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工作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操作步骤是:

练习材料的准备

教师在备课时将实例效果按难度分为“高”、“中”、“低”三类,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文件夹里。还要建立一个“创意”文件夹,用来存储课堂上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具体一些)

共同教学、分层练习

课堂上教师先从“低难度”文件夹中选择实例,进行课堂分析讲解,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难度层次的实例效果进行自主探究。一旦完成,立刻举手示意要求教师去看。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一定都会选择最容易的实例去做。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职业中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会尽量选择难一点的实例去尝试。以上过程是挑战自我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体现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是体验成功地学习的过程,一旦学生完成工作,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即时评价

做好的学生示意老师去欣赏他的作品,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时教师对他的作品进行检查,同时说一些鼓励的话,把检查结果记录下来。看到老师在记载本上做好记录,学生就会进入下一步钻研、创新或者去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了。另外,教师还给前15名完成练习的同学加★,把课堂上学生有创意的作品收集起来,放在“创意”文件夹中。

这种及时、激励性的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三)实践成效分析

三年来,我们对课题进行了摸索探究、实证推广,开展了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和实践,在研究成员的努力下,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大的实践效应。

1、课堂教学的变化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纪律好,学生由原来只对游戏感兴趣,转化为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通过实施“分层练习”+“即时评价”,学生的工作得到了及时地反馈和鼓励,学习积极性高涨。由于平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项目教学,学生逐步了解项目的操作过程,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发展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能主动回忆上一节课学的内容。为了能得到老师肯定性的评价,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听讲,课堂上练习积极主动并且设法创新。同学们意识到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同学学习有困难,就会有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习上出现困惑,不再是丢在一边不管,而是自己会看学习资料,其次找同学交流讨论,如果还有问题就找老师解惑。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每学期参加全国计算机中级工考试的及格率达90%以上,优秀率达20%以上。0809连续两年学生参加常州市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其中08年三位学生在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09年三名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中分别取得常州市前三名的好成绩。0607级电美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前的作品展示获得了用人单位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3、教师的发展

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提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追求目标。采用“四备法”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投入程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并且尽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体验快乐和成就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全体教师的个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杨丽萍老师 2009年被评为“常州市首批职教骨干教师”;邓云娇老师 200712 获常州市项目教学评优课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常州市首批职教骨干教师”;陈 刚老师 2008.4 被评为武进区第四批职中计算机骨干教师;杨文英老师 2009.4 常州市中小学拟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成绩:优等;2009.12吴建伟老师在常州市开放日公开教学中受到与会评委老师的好评。

研究能力的提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曾经遇到过许多问题,大量的理论学习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老师们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形成了教材、论文、教学案例和反思等研究成果。其中,教师参编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Flash动画设计与实训》;形成“教学模式类”论文6 篇,内容以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感悟为主;“教学组织类”论文6篇,内容主要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为主;“教学评价类”论文2篇,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的评价方式尝试,以及“即时评价”为内容;其他支撑论文4篇;教学案例9篇。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课题的研究初见成效,这是对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努力的回报。三年来,我们从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出发,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形成了在教学中渗透“软件设计思想”,运用“四备法”增强教师备课的实效性,采用“分层练习”+“即时评价”等教学策略。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较大,教师的专业成长较快。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对存在的问题的理性思考还不够全面,对有些策略还没能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研究,争取在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策略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上一条:课题结题报告
下一条:课题结题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