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 2011年09月23日 00:00
  • 点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幼保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育才职业高级中学

幼保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 执笔:卢春燕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江苏省教育厅颁发了苏教职 [2005] 32 号文件,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2006年,温总理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事实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等幼儿教育改革也急需有新的发展和突破。我校幼儿保育专业的教学计划长期以来都没有大的变化,虽然2005年,又根据幼儿园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了专业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增设了《育婴师中级培训》和《幼儿园课件制作》课程,但始终没有打破学科课程的体系,未能突破教师、学生、教材这样封闭的教育环境,没有把教学和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相联系,没有把学生的学习与其今后的就业相联系。

近些年,围绕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常州市许多相关学校也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些改革先行学校成功的实践经验,更是激发了我校对幼儿保育专业实施课程改革的决心与愿望,为此,我校于20071月成立了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与本课题组,重点研究如何使幼儿保育专业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及教师的成长发展,使学校形成品牌,办出特色。

二、理论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实践性人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符合以人为本和人的发展的教育观。以就业为导向也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不要以为不顾学生实际条件和教育需求,只有让学生升学才是实现人的发展,才是以人为本。这种狭隘的人的发展观不符合人的科学发展观,本质上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

以能力为本位就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学生的差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能力为本位——摒弃无职业目标的教学,以科学技术应用、实现开发成果为主要目的,以劳动过程为导向,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与职业领域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初步形成职业能力。以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通过进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加强基础能力,提高关键能力,提升专业能力。

“幼保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之争,狭义的课程主要指教学内容既教材,广义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我们这里所说的课程是指广义的课程。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改革、课程标准的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环境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本次幼保专业课程改革关注的主要是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即通过设计符合幼教规律和幼教基层实际工作需要的校本教材实现产教的有机结合。

许多中职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时立足于培养目标,而没有立足培养对象,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操作,造成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失去兴趣。所以,要真正落实幼保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改理念,首先必须从专业理论课程改革入手。专业理论课应以应用为目的,做到精讲多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材编写应加强专业课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开拓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课程设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模块形式,增加实践课课时数,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加强岗位实践,完善毕业实践,使学生既具有某一职业群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某一特定岗位的技能,构建初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三、价值与意义

本课题主要通过开展专业改革市场调研,写出调研报告,会同行业专家,完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DACUM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发掘整合学校、幼儿园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幼儿教育、幼儿园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组织开发、编写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指导思想的专业教材,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本课题开展的流程、方法、成果,对幼保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文化课程改革,甚至对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程改革,期望达成以下目标:

1、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掌握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掌握与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的教育保育技能及工作常规,使之在学业结束之时即能满足幼教机构的基本工作要求。

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教师必须深入幼教基层,了解幼教发展动态,将课堂教学与幼教实际紧密相连,产教结合。在教学中大量结合幼儿实例和幼教工作实例,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自主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

3、初步形成一套符合幼教实际工作需要的校本教材(学习包)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五、研究内容

1、幼儿教育专业调研(市场分析)。开展专业改革市场调研,写出调研报告,明确幼儿保育专业定位。

2、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DACUM表)。

3、专业课程结构分析。会同行业专家,根据DACUM表进行课程结构分析,完成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列出教学条件、实训装备清单。

4、专业课程内容分析,校本课程建设。完成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制度,并加以实施;进行校本教材(学习包)开发。

5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灵活、快速、便捷、广泛和开放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者学习成效。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开展研究。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于2007年 月被正式立项为常州市级课题,2009年 月通过常州市职教所中期评估。其后,我们又组织力量围绕研究目标继续开展广泛而又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培训调研、任务分析阶段(20071月—6月)

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或参加相关培训,更新观念,理清头绪,组织有关成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并对人才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等进行分析。

2开发项目课程阶段(20077月—20096月)

根据调研、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即在一个公共教学的平台上(必修课),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将若干项目课程组成不同模块,学生通过选择模块来确定专业方向,各工作小组,根据确定的项目课程,进行校本教材(学习包)的编写。

3、课程实施阶段(20082月—20106月):实施校本课程。

4、总结阶段(20109月—10月):汇总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一、研究成果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幼保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我校三年制幼儿保育专业的专门化培养方向的设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所有课程的改革问题,本课题仅是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专业理论课程改革入手,并以此作为学校幼保专业课改工作的切入点,经课题组全体成员历时三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引领学校课改工作的先行者,现将具体成果与结论陈述如下:

(一)开展社会调研,确定了专门化方向

为切实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课改项目组组织力量开展社会调研,经过深入而细致的调查工作,我们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武进区幼儿园师资力量还远远没有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与位居全国前列的武进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适宜。

2)武进区以及周边地区幼儿园师资还相当紧缺,我校幼儿保育专业发展前景很好。

3幼儿保育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幼儿园教师、保育员两项占94%,保健老师占1%,营养师占1%;亲子活动中心的课程顾问、授课教师占3%,家政服务中心的育婴师占1%等等。

4)毕业学生建议学校在幼师、幼保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侧重于实践,紧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具体要求

5幼儿园管理者对人才的要求与毕业学生自身工作的需要都说明幼儿园工作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尤其象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是应聘幼儿教师工作的必备条件。

6)幼儿保育专业所对应的各种岗位目前主要是从毕业生毕业学校招聘人才,但未来园长们还考虑从人才交流中心或网络上招聘人才。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对幼保专业进行专门化方向划分,努力把进校时文化基础水平较高、学习各类技能得心应手的部分学生培养成胜任幼儿园全面工作的专任教师,对于进校时文化基础水平较低,学习各类技能很吃力的学生,可以培养他们往幼儿园专职保育员、早教中心与亲子园课程顾问、家庭育婴师等岗位方向发展。

2)幼保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德育课要加强幼保职业指导、师德规范教育及教师生涯成长与规划教育。文化课要宽基础,同时增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课程,如幼儿英语指导,加强的学生口语能力。专业技能课要更多地选择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一学就去用,就会用,专业理论课要列出核心专业课、主干专业课及专门化方向专业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的专业课。

3)专业教学方面:建议所有任课老师都去认真地读一读目前幼儿园教师用的所有教材,尤其是专业教师要经常深入幼儿园一线,注重社会调研,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或提供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4)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方面:适当增加合格师资力量,确保专业教师有机会到幼儿园一线去实践,尽快建立并启用真正的幼教模拟课堂,创设必要的设施设备,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各幼儿园的联系,最大程度取得一线的支持。

(二) 运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构建了幼保专业模块化课程结构

根据DACUM表进行课程结构分析,确立以下课程结构、设置与课时安排。

本专业培养方案由三个教学模块组成:第一模块为公共基础课程,第二模块为专门化方向课程,第三模块为提高拓展课程。计划课程总学时3082,总学分166

各模块课程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

学时

学分

占总学时比例

基础课程

1776

115

57.6%

专门化方向课程

96

6

3.1%

提高拓展课程

1210

45

39.3%

合计

3082

166

1、专业主干课程

1)幼儿园保教工作基础;(2)幼儿园班级管理;(3)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4)幼儿园教学设计与组织;(5)幼儿保育;(6)婴幼儿生活照顾;(7)婴幼儿早期开发

2、主要实践环节

1)幼儿园见习 。(2)幼儿园模拟教学。(3)毕业汇报。(4)幼儿园顶岗实习。

3、教学周数分配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理论教学

上课

16

17

16

17

15

考试

2

2

2

2

1

实践教学

幼儿园见习

1

幼儿园模拟教学

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进行一体化教学

毕业汇报

4

顶岗实习

20

入学教育

1

军训

1

机动

1

1

1

合计

20

20

20

20

20

20

(三)优化组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课程

我们在发掘和整合学校、幼儿园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优质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了以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标准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教材如《幼儿园保教工作基础》、《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保育》、《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婴幼儿生活照顾》、《婴幼儿早期开发》等。其中,校本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编写的逻辑结构上,即问题探究——知识链接——视野拓展——学习延伸:

1)问题探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呈现一则能体现新知或需要运用新知来解决的幼儿教育现象或案例,从中提炼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这体现了“以学定教”、“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

2)知识链接:即呈现新知,揭示新知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同化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为新知的迁移打下基础。

3)视野拓展:该部分可以呈现新问题,检验学生能否迁移运用新知,也可以是新知的进一步补充或拓展,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4)学习延伸:类似于传统的思考练习环节,但形式有较大突破,如可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设计手抄报、开展讲故事比赛等。

(四)以能力为本位,探索了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体现项目课程特性,促进学习者主动达成学习目标。为此,我们在具体操作上作了如下尝试:

1、“做中学”,是专业课程向理实一体化教学迈进的有益探索。

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活动时,我们的教学往往以案例作为切入点,教师把幼儿园教学的真实而鲜活的案例(幼儿园活动教案、见习听课)导入课堂,案例中隐含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疑难问题,也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找出答案,总结出普遍教学规律。然后,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亲身尝试体验,针对具体问题,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流程,也是使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案例材料

学生分析 学生讨论 学生提案 学生思考

总结反思

交流讨论

问题情境

方法创新


教师点拨 教师参与 教师引领 教师归纳

其中,“情景教学”的“情景”不是单一的,具体有(1课堂模拟情景,即由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扮演幼儿和教师的角色,实施幼儿园活动;(2)课堂真实情景,即学校与幼儿园取得联系,将幼儿带进课堂,让学生开展教学活动;(3)实地情景,即让学生到幼儿园去组织教学。经实践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幼师生必备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2、“项目教学”,是丰富职业教育内涵的有效途径。

《育婴师》是我校于2005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旨在培养能为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教养指导的工作人员,我们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具有模块化的特点,且应用性较强,因此非常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为了更贴近实际工作情境,便于让学生“即学即用”,我们还是对项目具体内容按0-3岁婴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进行了重组,在此基础上对各阶段的项目实施进行规划。

与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我们认为它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增进对职业的理解,并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平等交流、与人合作等,也即使学生不仅学知识、学技能,还学如何做人,从而有助于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也应是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如“育儿咨询”是《育婴师》课程中“1岁半-2岁阶段婴幼儿教养”内容中的项目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获得“育婴专家”体验,老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和某一组的8名成员一起在课前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站、访谈等方式搜集11个典型的育儿问题,再进行任务分配,引导她们学习成为某个(些)问题的“专家”。课上,再将这些问题随机分给其他组,开展讨论,并做好讨论记录,然后依次汇报讨论结果,由“专家”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再作必要的补充总结。

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很多学生觉得不用死记硬背就能掌握婴幼儿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也学习了更广泛的育婴知识,亲自参与设计、组织亲子活动或观摩、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认识且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等。

3优化学习方式,是提高课程学习效果的必须之选。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尝试采用了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具体探索如下:

(1)观摩感知式学习通过音像或现场观摩,积极主动地感知,并做好一定的记录,进一步拓展视野。一般适用于环境、幼儿、专业技巧等幼儿园要素的认识。如在学习《幼儿保育》课程中,第一节课教师请来了幼儿园的专职保健老师,请保健老师现场做讲座、现场演示,第二节课则是播放了一段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的视频。学生通过直接的观摩,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感悟较深,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

(2)案例分析式学习通过观看某个视频或某个情景描述,产生相应的问题,思考其产生的原因,认真讨论,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一般适用于科学儿童教育观的形成、基础专业知识的构建等学习内容。如介绍《照顾幼儿生活》单元中,以往教材是直接给出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探究性、思考性不够。本单元则设计了几个有关幼儿生活的入园哭闹、吃饭厌食等案例,再提出诸如入园时为什么孩子会哭呢?生活中孩子存在哪些饮食问题等等,由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感受照顾幼儿生活的重要性,然后让大家了解幼儿生活的特点,模拟照顾情景,巩固照顾幼儿的具体要求。

(3)项目合作式学习学生自主分成小组,每组围绕某个项目,搜集相关资料,自行探讨和讨论,教师或一线专家从旁辅导,最后学生又集中起来,分别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问题和结果。一般适用于教育监控能力、观察和了解幼儿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班级等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家长园地”的创设,是学生在观摩各类家长园地的图片、教师略作讲解后,每组3-4名学生根据“小班家长园地”这一项目先自行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和材料,再设计制作“家长园地”。在设计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提问,教师看到有些薄弱组也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设计结束后,学生自主向那个大家陈述和解释设计的目的和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判,再进一步完善。

(4)模拟训练式学习鼓励学生结合教材,针对某项技能的应用,进行活动片断设计,并进入特定情景进行模拟演示,亲身体验教师角色,运用和掌握教育技能。如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中《家园沟通》单元,学生常做角色游戏,分别扮演教师与家长根据实际问题来发展游戏,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增长有关家园沟通方面的知识,提高专业沟通技能,应变能力大大增强。

(5)幼儿园实习式学习学生在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后,应进入生产实习即顶岗实习阶段,在该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顶岗实习,担任工作任务、履行幼儿园教师或保育员的职责,适应幼儿园对教师或保育员在素质、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我校中职幼保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方便的幼儿园来实习,选定后,由学校与幼儿园联系,由幼儿园选择一位教师作指导者。实习结束时该指导教师要填写一份评价报告。整个实习期间,基本是学生独自与某幼儿园中的教师及儿童交往,我校任课教师定期巡视每个学生的实习,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在实习的评价报告上签署自己的意见。

()注重过程,构建了新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目的在于选拔、甄别学生。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指导下,我们的课改应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也即让评价主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为此,我校专业教师在课程评价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目前在学生评价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如下两方面:

1以作业评价为抓手,实行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念。改变作业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层次感及选择性的局面,提倡自主、自愿、自选的作业原则。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实践技能的评价,使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评价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选用符合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评价,使学生、教师、社会评价相结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尝试从作业类型、作业布置方法及作业评价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1)作业类型

阅读拓展型作业包括网络阅读和专业杂志、书籍阅读活动。

收集整理型作业:在阅读拓展作业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将所读的文章集中起来,精选出各类有代表性的文章,归类并装订成册,作为班内的阅读专刊,在学生中传阅,以达到进一步开拓视野、增强信息流通、达到阅读量的积累的目的。

尝试实践型作业:情景活动就是典型的尝试实践型作业。

合作共享型作业:在创编、布置环境、制作教具等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分享作业成果。

观察记录型作业:主要是在幼儿园见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师上课、幼儿活动表现等内容,并认真记录观察到的事实,起到经验积累的作用。

劳动服务型作业:主要指为他人服务,协助他人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如:情景教学中扮演活动对象配合活动组织者,协助活动组织者制作教具、布置活动场地等。

2)作业方式

以“做中学”思想为依据,进行“实践式”作业活动,培养学生各种职业能力。如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中。配合“科学教育”,学生要学会设计和布置班级的各种科学角;配合“体育活动”,学生要学会创编各种幼儿园体操和体育游戏,学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型多样的运动器械。于是,我们在学科活动方面下了很多工夫,力求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在各种设计制作活动中提高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相关的各项辅助能力。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开展了“幼儿园自然角设计与布置比赛”、“幼儿园轻器械操设计表演”、“幼儿园体育游戏设计”、“小型多样运动器械设计与制作”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主动,互相比赛,你追我赶,各种作品精彩纷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还引起了低年级同学的兴趣,使低年级的学生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这门课的准备心理状态,可谓一举两得。

3)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平时的各项作业每项5分,一学期八次作业,共40分,每项作业评分做到公开化,累计得分直接打入学期总分。学生的“情景教学”组织需要备课、做教具,比较复杂,满分为20分,也直接计入学期总分之中。每个学生平时的教案写作,按10分计算,也同样直接计入学期总分。余下的30分为教学理论卷面考试分。

2、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设计完善的项目评价体系

任何评价都离不开参照物或标准,然而传统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育婴师是我校的新设课程,同时也是一种新兴职业,作为执教者,也面临如何评价学生在该课程中的表现问题,我们认识到即要按行业标准来要求学生,同时又不能忽视学生的本体性发展。然而新兴职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在教授学生具体的婴幼儿教养措施时,我们找不到相应的权威统一的规范要求或标准,这就只能依靠教师根据行业对育婴师的基本工作要求,再结合具体的项目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实践项目的操作评分表,如婴幼儿抚触实操评分表:

能说出至少4条婴幼儿抚触的功能

10

有关于抚触环境或抚触时机的介绍

5

抚触前能做好个人卫生工作

5

物品准备充分、摆放有序

5

会安抚婴幼儿的情绪

5

动作科学规范、清晰熟练、力度适中

20

指导语全面科学、简明扼要

20

能有技巧的使用情境性语言技巧

10

能做好抚触结束后的整理工作

10

其他

10

总分

100

从而初步形成了育婴师实操项目评分指标体系,用于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的完成各项操作。

此外,考虑到重视学生的本体性发展问题,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仅仅按照前述的技术标准一评了之,因为这仅仅体现了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而无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育婴师》课程中时,相应的项目评价措施也应运而生,教师针对项目中的任务开展和实施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评分表:教师评分表、组间互评表、组内互评表和学生自评表,内容各有侧重,再结合前面的项目评价,就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实现评价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二、实效分析

三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包括学生的共同努力,本课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经实践检验,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课改效果,现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生的发展:

1、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当教师采用前述提过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后,为了适应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不得不主动地学,同时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为了比同伴更胜一筹,又不得不积极地学、创造性地学、有效地学,这种转变起初会带来一定的逆反情绪,因为有些学生觉得作业负担加重了,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一下子提高了,但配合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还是有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挖掘出来。此外,由于教师尽可能地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改进教学设计、或跳出书本,从社会生活中、幼儿园教育现象中引进大量感性的案例或情境,使课堂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态度变得比以前积极了许多,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2、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社会和幼儿园对保教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是很多的,以往我们主要停留在口头上的倡导上,如今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合作等实践机会也增多了,自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但老师们发现,由于职中生的社会性特征是更倾向于模仿同伴群体,因此,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的示范效应比能力强的教师更具有辐射力。所以我们相信,先发展能带动后发展。

3、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却被抹煞或掩盖了,如今,当学生回归主体地位后,部分“默默无闻”的学生开始脱颖而出,有些被称为“问题生”的学生身上也闪现出两点来,此外,由于一些学生的优势被发掘出来,其内心也变得比以前更加自信乐观了。

(二)教师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所从事的工作,然而,自从课改启动后,我们的工作不再只是单纯的教学,而是同时被“逼”上研究的道路,值得庆幸的是,由此也带来了自身多重角度的发展:

1、更新了教育观,改善了教学行为:走进课改,观念先行,从了解课改到学习课改理念再到实践课改理念,可以说首先是一次洗脑运动,原先许多陈腐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受到新理念的质疑和挑战,如今,我们专业教师再探讨教学问题时,总是首先考虑如何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使学生乐学、易学、会学等问题,相应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效果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学手段更丰富了,课堂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更多样,讨论交流甚至汇报活动频繁、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形式也走进了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如卢春燕老师在2008年常州市专业课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彭健老师的《营养基础知识之蛋白质》课堂教学于2009年入选常州市优质课资源库;2009年上学期,孙小娟老师执教的《育婴师》课程在学生评教活动中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同年12月,赵颖、吴英、马华、刘隽和彭健五位老师在常州市教学开放日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2、边教边研,反思不断:在课改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即是课程实施者,又是问题研究者,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如果教师只教书,不研究,就只能成为“教书匠”,因此,课改后,我们发现,教研组的教研氛围比以前浓了很多,老师们总能发现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共同探讨如何解决,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行为蔚然成风,教研活动讲求实效, 2009年末,课题组主要成员所在的学前幼保教研组还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

3、科研成果显著:自课改启动以来,除制定出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等集体性成果外,老师们在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很丰富,其中反映“课程教学模式”的有 篇,反映“课程评价”的有 篇,其他支撑论文 篇,教学案例 篇。老师们参加省、市级论文比赛,获奖比例也较高。

三、思考与展望

虽然,我校幼保专业课程改革在传统的理论课程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此外,单就现有的课改成果来看,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1校本教材(学习包)的编写不尽完善:由于老师们平时工作量就比较大,再加上理论水平有限,因此编写质量离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也在通过反复的实践反馈结果尽可能地提出更合理的修改意见,使其真正体现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

2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全面细致:虽然,老师们通过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但我们也发现,同样的做法在不同的班级、年级或不同的学生身上所产生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这更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行为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对师生互动等问题的研究。




上一条:课题研究报告
下一条:课题研究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