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感觉的课堂——《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教学案例

  • 2011年09月29日 00:00
  • 点击:[]

2010年常州市优秀案例评比一等奖 作者:卢春燕

案例背景

今天,我备课的内容是课程《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第一步,研究教材,教材将家教内容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五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全面系统易理解,第二感觉是适合学生自学。第二步,研究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五大领域应该很熟悉,但让她们自学就会成为一件苦差,因为内容乏味,即使真的去学,单纯的阅读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时之间,让我觉得这种看似简单的理论课设计起来却很难。

思考:这堂课应该如何设计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既有兴趣又有成效呢?

教学呈现

一、导入部分

师:厨房习惯上是妈妈的领地。一天,一位妈妈买了菜回来,像往常一样准备做饭,这时5岁的孩子进来了,希望妈妈陪他玩会儿,妈妈说:“我要做饭呢,你出去找爸爸玩吧。等妈妈把饭菜做好了再陪你玩。”孩子就这样被打发走了。另一位妈妈也一样,正准备拣菜,孩子进来了,妈妈就问他:“你看,我今天买了什么呀,你知道妈妈要做什么菜吗?”孩子饶有兴趣地观察了一下,一边说着,一边也开始动手拣菜,妈妈便放慢动作开始教宝宝,并告诉孩子有的菜要吃叶子,有的要吃茎,……饭做好了,妈妈让宝宝分发碗筷,孩子便熟练地数了起来……,下午,妈妈洗完碗后,又和宝宝玩起了“按规律堆叠碗”的游戏(做示范)……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同样是在厨房,两位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1:第一位妈妈对孩子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把他推给了爸爸,第二位妈妈善于抓住机会教给孩子很多生活常识。

师:你比较欣赏哪位妈妈的做法,倾向于第一位妈妈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师:倾向于第二位的呢?(大多数同学举手了)

师:请说说你们的理由。

2:因为她让孩子在厨房里学到了很多生活经验,而且开发了孩子的智力,还增进了亲子感情。

师:说得很好,你的理解是这位妈妈让孩子在厨房里学到了很多知识,而第一位妈妈却没有,对吧?那么是不是说第一位妈妈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或缺乏教育意识呢?(学生想了一会儿)

3:我觉得第一位妈妈的做法也没有错,因为她那样做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并且不要打扰妈妈做事的道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家庭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很多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要教什么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二、新授部分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粗略地看一下这部分内容,说说看完后有什么感觉?

(学生看书,教师提醒学生不必细看,然后请学生回答)

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和幼儿园一样涉及到健康、科学、社会、艺术和语言五大领域,内容很广、很杂。

师:没错,作为幼儿教师,除了在幼儿园教育幼儿外,有时还要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有家长问你:“我的孩子语言能力没有其他孩子好,我在家里可以教他些什么?”我们是不是只要把书上的内容告诉家长,他们就会满意了呢?

生:不,书上的内容太笼统,不具体,家长们往往想了解具体的做法。

师:那你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生:比如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看完后故意问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用语言讲出来。

师:从指导家长的角度来看,书上的内容确实缺乏可操作性。我想家长听了这样的答案一定会很满意的。

三、巩固和应用

分组讨论一:

师: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五组,分别负责把五大领域的家庭教育内容还原成具体的活动,并把它记录下来。(记录表如下)

领域

内容

具体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分组讨论二: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同学们很能动脑筋,有的活动设计得很有创意;另外我们还发现有的活动可以同时促进孩子多个领域的发展,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设计一下:我给你们提供五个地点:厨房、卫生间、客厅、超市、菜市场,大家想一下在这些地方可以设计哪些活动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每个活动分别可以促进孩子哪些领域的发展。(记录表如下)

地点

活动

发展领域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教学评析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并能从家长的需要出发,提高其作为幼儿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我先抛砖引玉,描述了家庭中厨房里的育儿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再分组设计活动,使书本内容具体化。在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设计出来的活动丰富多样且有一定的创意,达到了教学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说到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印象:枯燥乏味不实用,教师也常常觉得不好教或教不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与学生共同寻找三种感觉对指导教师走出理论教学的困境会有所帮助:

感觉一:我觉得上课也是一种生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

为什么学生打开教材总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而对于有些故事书或小说却爱不释手呢?原因众所周知:后者所展现的内容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让人感觉既亲切又轻松,而前者则恰恰相反。但又不能说教材内容是完全脱离生活的,只能说它是生活的浓缩。课堂与教材,虽不能简单地喻为商品和卖场的关系,却也有几分相似之处,如果商品本身对于顾客(学生)缺乏吸引力,而卖场再是一片死气的话,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就要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要尽可能地把书本上的理性知识还原成感性内容,让学生有亲切感,再慢慢地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体现人性化的要求。本节课中的案例导入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此外,许多名师在上课之初经常以高度亲和的姿态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进入正式的学习环节,也体现了这一观念,总之,要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中也能找到生活的影子,或课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感觉二:我觉得与人合作很快乐——合作学习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途径。

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而被广大教师所推崇和采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包括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全员性合作学习等。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实,除此之外,合作学习还有一大好处在于它能使学生有相对轻松自由的感觉,从而更有利于思维的解放。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教师提问后,除少数几个固定的学生会主动思维外,大多数学生会把头低下去,他们中一时没有想到答案的学生担心会被老师点名回答,而有的学生想到答案后又希望老师能点到自己,但却不习惯举手,师生双方在一片沉寂中互相揣测着对方,局面显得紧张而尴尬。而一旦允许学生讨论的话,他们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注意力才会更多地放在探索知识方面。因此,我觉得理论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本节课中的小组讨论和单纯的独立思考相比,效果会明显好些。

感觉三:我觉得学习是有收获的­——学以致用是掌握知识的根本。

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领会、巩固和应用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才真正说明他掌握了所学。然而在考试或作业中不难发现:学生最害怕的题型就是分析论述题,他们的回答要么纯属自说自话,缺乏专业性,要么属于生搬硬套书本理论,鲜有学生能够依据所学将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在于教学过程采用一贯的讲授法,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领会和识记知识,而实际的应用层面却很少触及,甚至连布置的作业也多以考查理解记忆能力为主。难怪有学者称中国学生学多悟少,注重练基本功,擅长解决“已知问题”,而美国学生则学少悟多,练的是创造力,主要解决“未知问题”。因此,理论教学也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本节课中,我抓住幼师生的能力要求,即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从而设计了分组讨论环节,这样就使学生感到书本知识是有实践指导价值的。

综上所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寻找美好的上课感觉为切入点来设计理论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成效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一方面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从纯理论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转变。




上一条:即时分组: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方式的有效尝试
下一条:《室内场景布光》课堂教学案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