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式不对。如《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如改成《初中物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案例研究》就是比较规范的课题名称了。
第二,内容不清。如《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如改成《初中物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行动研究》,其研究内容便一目了然。第三,对象不明。如《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初中物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行动研究》。
第四,多个中心。如《课堂教学中引进艺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背景撰写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第一,理论分析多。
第二,宏观分析多。
第三,“问题”分析少。这里往往出现问题的揭示不结合研究题目,同时要注意:研究问题的分析与下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要高度一致,或者说,下面的“研究内容”的确定,也是主要依据背景中提出的问题而定的。
3、研究目标撰写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第一,研究目标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致。如《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中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其研究目标应该是通过研究,提炼出小学语文实施综合学习的策略。
第二,课题研究总目标与阶段研究目标不一致。
第三,总课题研究目标与子课题研究目标不一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子课题《课堂教学教师提问艺术的研究》。目标:如何设计、呈现问题?
4、研究内容撰写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第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脱离。如课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其课题方案中的研究内容是:(1)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2)通过研究课等形式,探讨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作用;(3)探讨物理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一般步骤。
根据《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题目,其课题方案中的研究内容是:(1)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2)通过研究课等形式,探讨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作用;(3)探讨物理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一般步骤。不难看出,这三点研究内容都脱离了研究目标,因为根据课题,其研究目标的核心是“整合”二字,与“整合”相适应,其研究内容应该是:(1)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因研究(为什么要整合?);(2)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内容的研究(整合什么?);(3)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怎样整合?)。
第二,核心概念界定不清。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不能完全体现核心概念的内涵,有的研究内容仅仅是概念内涵的一部分,有的研究内容超出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研究内容混乱。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阶段研究内容的系统思考与安排,研究内容的层次不清;子课题与总课题在研究内容上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
5、研究方法选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第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某些内容的研究没有采用最适切的方法。如,心理健康辅导类的课题,采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就比采用调查法要适切和科学。
6、研究成果撰写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第二,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不匹配。不同类型的课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成果就会有差异。如,我们想通过研究构建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那就应该采用行动研究法或实验法;我们想通过研究了解网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那调查法才是最适宜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方案撰写时的建议
1、课题名称表述要准确、规范、简洁、醒目。
(1)准确。《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对象是学生,研究内容是培养阅读能力方法。又如:《学习成绩与教学技术的研究》就不大可操作,若改为《三种教学技术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尚不够准确,再改为《多媒体技术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就相对准确了。
(2)规范。课题名称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疑问式的句型不能用,一般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不规范的课题名称表述如《怎一个“考”字了得》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是一句口号,《开发学生艺术素养,推进艺术学科的新课程改革》是要开展的工作,这些都不能称为课题的表述。
2、研究背景撰写要真实、全面、准确、具体
研究背景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陈述;(2)研究的理论依据;(3)研究的目的和实践意义。
要求:(1)真实。
(2)全面。(3)准确。准确陈述理论依据,我们教师现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4)具体。 “研究背景”中的重点就是要具体分析说明“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教学、学生和自己会有什么影响?而对教学层面的影响我们一般又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去分析。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3、研究目标撰写要清晰、系统、概括、可分解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达到的某种愿望和期望的结果。
《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研究目标
(1)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索出基础教育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教学论价值、心理机制等。
(2)系统描述教学生成的特征、类别、基本结构、功能、引发和利用方法与策略。
(3)通过对优秀教师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案例的积累,形成一些理性的思考,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4、研究内容的撰写要一致、清晰、系统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它回答研究什么的问题。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
第一,必须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
如《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其研究目标是提炼出小学语文实施综合学习的策略,这就决定了研究内容必须与 “实施综合学习的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如,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现状调查;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特点分析;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内容的选择原则;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策略;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组织策略……。
第二,清晰界定关键概念。
第三,清晰控制变量的方法。
案例:
《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之研究内容:
(1)梳理出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已有成果。
(2)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现状研究。
(3)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教学论价值研究。
(4)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5)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心理机制研究。
(6)关于教学生成的类别和特征的研究。
(7)关于教学生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8)关于教师引发和利用教学生成性因素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9)优秀教师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案例研究。
(10)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评价研究。
5、研究方法的选用要适切、协调
研究方法是为达到研究目标,根据特定的研究内容,按照某种程序和路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研究教育现象的活动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
《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调整方案—再实施方案。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和研究中外教育史中各个时期的教育家对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问题的认识,提炼和概括其中的精髓部分,以明确课题研究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生活“情景”,研究教师采取“随机行动”时的心理状态,研究学生对教师创设情境后的反映状态。
具体内容略,需要的可以阅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