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欣赏教学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获省优秀论文三等奖)-黄丽红

  • 2008年01月17日 00:00
  • 点击:[]

让欣赏教学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学科综合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现结合我平时所积累的经验,谈谈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一、 从欣赏入手,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欣赏教学中,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力开展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为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性质,我就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轰隆隆的车轮飞转、滴滴答答的下雨、小鸟的鸣叫声和优美悦耳的钢琴乐曲等,让学生去辨析各种声音的特点,对此,学生们议论纷纷,本来是极普通的现象,经过老师的点拨,便成了讨论话题,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学生很快掌握了解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另外我觉得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有效。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则上得很顺利。

二、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全的人格价值

不可低估。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发展,而忽视了内在的人格的培养,音乐教育却起了重要作用,告诉学生我们所欣赏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家对生活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生体验的结果,反映了某个时代的特征。在欣赏教学中,要抓住作品的精华部分作认真的讲解和热情的引导分析,学生便会懂得音乐内涵的深刻性,使学生喜欢学。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我在介绍了作品的历史创作背景后,重点强调了贝多芬是在双耳失聪之后创作的,表达了作者毕生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理想,182457日在维也纳由贝多芬指挥首演,但是由于他已耳聋听不见演出时全场爆发出的如雷的掌声。这部气魄宏大,境界崇高的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成就的高峰。边听音乐边作讲解:“贝多芬的一生经历坎坷,不到30岁便受到耳病的困扰,他的许多重要作品是在耳聋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和敏锐的内心听觉完成的。”政治上的变革愿望,精神上对民主思想的追求,与他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交织在一起,造就了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精神,奠定了贝多芬音乐作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调。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最后,全体学生合唱《欢乐颂》,整个情绪达到了高潮。这时,我就及时总结,我们从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能够领略到贝多芬不仅是位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在思想、品德、做人方面的杰出代表,通过对贝多芬作品的讲解,折射出一个人生哲理,使学生受到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

在欣赏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影视文艺节目,讨论分析节目形式、体裁、题材和认识著名艺术家,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引出了一串串欢乐的笑声,有时让他们上台表演,不仅烘托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欣赏过程中,有些乐曲学生不太熟悉,没听过,兴趣就不大,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乐曲形成的过程以及情感特征,尽量缩短学生与乐曲之间的差距,并使他们逐步融入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之中。如《江河水》是一首从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器乐作品,它产生于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黄海怀将其移植成二胡独奏曲,它以民族弓弦乐器特有的缠绵哀怨的艺术特色,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流传得更为广泛。在欣赏这首乐曲时,从引子部分开始,我就用缓慢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做了这样的描述:“在黑暗的旧社会,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被官府抓去服劳役,遭到百般虐待和折磨,不幸死于他乡。妻子闻讯,来到曾经送别丈夫的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回忆往事,号啕痛哭,倾诉心中无比悲愤的感情……”语言的描绘,音乐的哀怨,扣动着每个学生的心弦,使人马上联想到女主人公面前对呜咽的江水,如痴如呆,絮絮自语,哭诉自己不幸的遭遇,通过欣赏这首乐曲,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听了这首乐曲,心情特别难受。”“这个曲子写得太好了,我感到旧社会劳动妇女被压到最底层,我的气都喘不过来了,但是,音乐后来还是给人一种新的希望,新的追求。”是啊,音乐是一切教育中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一门有声艺术,音乐欣赏课同其他学科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在于随机创造。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欣赏教学成为学生学习阶段的润滑剂,充分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四、 音乐欣赏对其他学科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在给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欣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的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的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不但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中外古今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从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遨游,不断吸取养料。同时好的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鼓舞他们向着美好的理想迈进!

参考文献: 王安国 走进课堂—音乐




上一条:电教教研组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
下一条:职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相关要素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