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当今教育界一致努力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会做人,做人以德行为首,而道德启蒙最好用美的形式去陶冶去训练。古人云“音乐发于心,故能动心。”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音乐审美趣味是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从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小学音乐教材选择了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如“创设音乐教学环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进行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然而,也有一些教师的审美教育只是停留在浅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生理快感的成分。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就有给奶牛放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的事例报告)。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有些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完整听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的对欣赏采取了形式主义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便草草了事。以为这就是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该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曾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的智慧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既美的感觉。借助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刺激的生理快感。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合理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应该指出,当前一些年轻人沉溺于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嘶力竭的演唱,把音乐当成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说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一句话:“趣味无争辩”。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我们应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这并不意味我们要放弃引导和教育。因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学生对当代音乐较熟悉,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爱当代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白鸟朝凤》,管弦乐《春节序曲》、民歌《猜调》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材料。除此外,可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演唱民歌、名歌,演奏民乐,有的放失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愿望。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家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外国的音乐作品。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祝你生日快乐》这一课时,她做了这样的尝试:先是创设情景,课堂上带来一个精美的蛋糕,蛋糕上点满了彩色的蜡烛,老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演唱这首生日歌曲。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老师适时地介绍这首歌曲是由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而成,学生感到意外。老师问:“为什么这首歌曲能插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千山万水飞遍世界?”学生回答“好听”、“有意义”……老师及时小结:“音乐不受时间限制,永远不老;音乐不受国界限制,飞遍角落。”这一设计非常生动,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情感想象获得了审美喜悦,最终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的留在了学生的心里。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养,不断进行教改探索,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们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得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浸润心灵”、“净化灵魂”、“改进德行”……但,是不是所有作品都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了每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而好奇心与模仿力却很强,居然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啊,爱啊”,大谈四大天王,谈周杰伦、蔡依林……,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危害少年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老师应醒悟身上的重任,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挑选健康流行作品,让学生体验每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
苏联著名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主要地位”。所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塑造美好的心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