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对审美素养的作用-黄丽红

  • 2008年01月15日 00:00
  • 点击:[]

音乐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作音乐的能力,而且能促使人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现培养人的共同目标中,它们既不可分割,又不能互相取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起来,蕴含着明显的德育功能;而良好的道德教育又有助于正确音乐审美观的形成,能帮助学生提高辨别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再如学习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大脑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促进智育的功能。清华大学的学生总结出8—1>8的规律,意思是说,在八小时的学习时间里,用一小时学习音乐或美术课,其结果超过了8小时文化课的学习效率,这生动的说明了音乐的智育功能。另一方面,多科文化知识的掌握又是鉴赏音乐、理解音乐所不可缺少的文化修养,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子系统。

音乐审美教育不是自我封闭的教育体系,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群体活动,因此,时代精神、文艺思潮、特别是社会音乐文化意识必然要向音乐教育渗透。各种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和表演,必然要对审美教育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就音乐的本质看,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类思想情感艺术再现,对于音乐作品的表现和鉴赏及时美的感受,有时精神力量的获得。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身并非都是纯美无暇的,由于人类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的客观存在,致使音乐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复杂态势,不同品位的音乐有不同的审美效应。因此,审美活动中的鉴别重于鉴赏,审美价值判断也就成为音乐审美教育中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高校中的大学生更成为某些追星族的主力军。这些通俗的音乐形式虽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当从总体上看,带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弊端,如有的宣扬爱情至上,有的歌唱醉生梦死,这些音乐大多格调比较低下,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再加上演唱时的肆意渲染和夸张,完全丧失了歌曲艺术应有的美学品格。所宣泄的这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严重毒害了青少年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应该承认: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对于其种种消极影响,我们除了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加以解决外,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音乐审美教育。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通过审美教育,不仅要造就出千千万万“音乐的耳朵”,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地抵制一切庸俗低级音乐的侵蚀。

尽管音乐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是现代的事情,但人类关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西方,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思想发端于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音乐的“净化”作应,认为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使审美主体产生相应的美感活动从而引起性格的变化,使人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既增进身心健康,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之后,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把它作为“可以改变人”的重要手段,认为通过音乐教育人们能受到精神品质上的教养。柏拉图则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许多,……头一层,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其次,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1)柏拉图非常强调音乐的特殊美感作用,对后世的音乐教育影响极大。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发展并完善了他的音乐教育主张,指出音乐之所以必须学习,是为了教育、为了心灵的净化、为了理智的享受、为了紧张劳动后精神的松弛和休养等等。这些论述虽没有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但却涉及到音乐审美教育的许多问题。

在古罗马时代,贺拉斯对于美育思想有过重大的影响,虽然很少涉及音乐,但他提出的“寓教于乐”说,对于一切审美教育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美育进入了隶属于宗教的时期。教会设立和控制的学校,要教授“七艺”(文法,修辞,辩论法,音乐,算数,几何,天文学),由于教会礼拜和教仪的需要,对音乐教育特别重视,但是音乐基本上是和颂扬上帝、渲染庄严肃穆的神秘气氛联系在一起。这种把音乐审美教育沦为宗教奴仆地位的局面到了文艺复兴时开始有了改变,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开始逐渐脱离宗教思想的束缚。这时期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梅纽斯不仅从理论上把美育思想融合于教育学之中,而且更注重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高校里的大学生应继续根据学生的才能学习音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和感觉教育理论与他强调音乐表达人的情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致的,他曾提出相关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十分强调美感给人带来的“精神的快乐”,并强调通过身体的感官去影响心灵。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1795年德国著名的戏剧家、文艺理论家席勒发表了著名的《美育书简》,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不过直至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才真正揭示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指明了音乐美育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科学论断,强调审美教育与人类整个实践活动联系起来,通过音乐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实现人的内在自然建造,培养人们美好、和谐、完整的情操和个性。

同样的,素有“礼乐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是和音乐同步诞生。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歌入阙”。是对萌芽状态音乐的生动描述,但其中也包含着学习和教育的因素。我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其中“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在儒家经典“六经”中,《乐经》居第二位。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审美修养,认为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强调尽善尽美的音乐审美观,赞扬《韶》乐尽善尽美;批评《武》乐尽美未尽善,认为音乐不单纯满足人的心理愉悦,而要达到“礼”的精神目的,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他对艺术美感和教育功能的概括,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艺术功能观,其核心是通过审美活动使人情感平和,达到政通人和。孔子之所以提倡“礼乐治天下”,是因为深知音乐的社会功能。孔子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救。”他主张以乐辅礼,是看到音乐能起歌功颂德、调和矛盾、使大家和睦相处的作用,以维护社会稳定、达致天下太平。

孔子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功利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音乐教育影响极大。到了近代,梁启超介绍、引进了西方美学,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提出了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等新观念,认为“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因为音乐、美术等是掌握“情感秘密的钥匙”。此后蔡元培先生结合中国的现实,首先明确提出了美育理论。

由此可见,有关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早已有之,借鉴历史的成果是必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需要,已使它涉及到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如近年来得到长足进展的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更与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音乐审美教育也必将成为当今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寓教于乐,而不是口头上的说教。就音乐审美来说,既是“寓教于乐(LE)”,又是“寓教于乐(YUE)”。前者是手段,后者是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音乐审美教育也必须遵循审美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着重体现音乐审美属性及应达到的审美目的,因此我们应正确贯彻音乐的审美教育原则,充分发挥音乐的美感力量,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美的感知、鉴赏、表现和创造,寓教于乐,达到美育的真正要求。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其本身蕴涵着真与善的深刻内涵,只有当音乐抒发了人们的真情实感,表现了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的审美价值才能确立。所以,在音乐的各种实践活动中,真、善、美应该是高度统一的。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无疑更要遵循上述艺术规律,其具体体现就是应该贯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只强调思想性,忽视艺术性,那么音乐作品便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学生不爱听、不爱唱,审美教育便成了无本之木。反之,如果只重视艺术性,忽视音乐的思想倾向,甚至把一些低级下流的音乐引进课堂,那么就会毒害学生的心灵,产生逆反效应,显然也从根本上破坏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

二、审美体验与审美实践相结合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的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在对音乐进行审美感受基础上的升华。通过审美体验,可以进一步发掘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容,从而使审美主体能进入感性与理性完满统一的更高境界。在审美教育的教育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进行准确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更好地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单纯进行审美体验还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审美体验都必须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实践为基础,所以必须让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上一条: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英语专业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设计)
下一条: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请议定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