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年教师谈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刘定一 文章来源:转载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可分为三种取向。传统采用的是所谓"理智取向",就是过去教师进修院采用的那套办法,这种取向强调的是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认为教师只要掌握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知识就能胜任教育工作。事实上,只强调知识传递功能的传统教师培训并不能代替教师专业化发展。这种取向既不受资深教师欢迎,也不受新教师欢迎,所以在信息时代迅速趋于式微。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流取向是"实践-反思取向"强调的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专业能力与专业品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他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专业知识基础,更依赖于他积累的教学经验,"名师"与"新手"最好地表达了这种差别。
专业品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基本态度。
在教师的众多专业品质中,最重要的是 "勤于实践和反思" 的实践品质,它能带动整体专业品质的提高。
近年来发现,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和合作氛围,教师个人的专业化会受到阻遏。这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社会生态取向的由来。
为了介绍教师专业化发展这种取向的重要性,我举自己亲历的一个案例。
《上海教育》半月刊2003年7B那期《头条》栏发了关于我们的三篇文章,继第一篇《名师之名》、第二篇《名师的启示》之后,第三篇的编者按写道:"华东师大一附中名优教师为什么源源不断呢?因为学校始终坚持在科研的氛围中孕育名师"。
就以1980年代后半叶的一件事来说吧,我当时以普通教师的身份主持了我校一个 "系统思想学习研究小组",十多位成员有中层干部,有一般教师,每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1980年代人的思想没有沾上当前那么强的功利性,科研的氛围没有被铜臭污染。因为教师自觉地成为研究者,小组成员后来的发展都比较明显,后来张思中成了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创始人、外语特级教师;林葆瑞成了虹口区文教副区长;郝陵生成了以"历史图表教学法"而知名的上海市历史名师;陈宗义成了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兼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周祖贻成了区教育局中教科长;吴传发成了数学特级教师、华东师大一附中副校长;体育教师陆江山成了国际划艇裁判;汤永容成了化学学科带头人;郎建中成了北郊高级中学校长;陈奕望成了虹口高级中学校长;刘嗣利成了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校长;项志良成了华东师大一附中总支书记。
事实表明,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诱人的,然而如果你的教育理念有问题,却不然贸然进行你所谓的"发展",你会走火入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教育、对学校发展和对你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比如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教育,我可能会回答首,教育就是我在学校里学过的一切加上走出校门外又学过的所有东西。
你听了我的回答,或许会想,这种理解肯定不至于走火入魔,事实上它却是一种把人引入歧途的理解,"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我们来看看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是怎么说的: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先看后半句,它与我的拙劣回答就大相迳庭:并非学过的一切东西都算是我们所受的教育,而只是积淀下来的那些。我们常听人说:"‘××学'我以前学过,不过都还给老师了。"既然如此,他和没学过一样。由此我们想到,哪位教师很快被学生遗忘,Ta准不是位好老师。
如果你膺服劳厄大师的见解,那么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他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了。
如果你膺服劳厄大师的见解,那么你就想,如果我所教的能使学生忘却的最少,那么教学效率就提高了。于是你会想到,
⑴知识易忘,能力永存。我要少灌知识,多培养能力。
⑵自主学习的东西最难忘,我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到空前重要的地位。
⑶学校教育是有限的,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充实人生,与时俱进。
比如多年来一直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如果你的理念不正确,即使依样画葫芦,又怎么能使学生真正得益呢?
我们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一书中读到,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你真的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吗,如果你对研究性学习没有兴趣的话?
与研究性学习相对的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二者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知道布鲁姆等编写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可他们归纳出的认知领域的六级目标——
1 识记 2 领会 3 应用
4 分析 5 综合 6 评价,
你就会知道,接受性学习只能领你走向前三项低级目标,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领你走向后三项高级目标。教育界都不愿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国就永远不会有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再比如对现代教学环境的理解。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的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器,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起,教育系统多了一个要素,即教学媒体,这必然引起教学结构的重组。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三部曲
1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2 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3 信息技术融入课程
( IITC,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理想的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或主要源泉和知识传递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双向互动;学生之间也加强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
向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人士,你,有这样的认识吗?如果还没有,你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就是非常盲目的吗?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对现代人来说,To be is to do.——生存就是做事,你的事业正是你的人生。
希腊特尔斐岛上有一座阿波罗神庙,镌刻的一条"神谕"(可能是苏格拉底的话)叫做"认识你自己"。
表面上看来,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其实大谬不然,你不比别人更了解你自己的脸,除非你拥有一面镜子,并不时地照。可以说芸芸众生中真正认识自己的人百无一二。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幸亏歌德无意中给了我们一点指示: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
也许你说,我不是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吗?我怎么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大价值呢?所以歌德又说:"可是你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即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
要注意现实要求并非就是当前你的上司向你提出的要求,而是出于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要求。比如应试教育向你提出的要求就不是现实要求,因为它与时代对中国教育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你一直忠实于满足这种要求,你只会有无穷的心理压力和烦恼,而不会有成就感。
请注意三句话。第一句是"现实要求向我们提供无尽的机遇",第二句话是"任何领域人士成功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抓住机遇",第三句话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研习这三句话,你很快会走向成功。
1980年代初,中国有两位著名的人才学者王通讯和雷祯孝,后者提出令你获得成功的十六字选题方针:
"社会需要,少有人搞。现实可行,我就能搞。"
几年前,走上讲台不多年的我校青年教师孟佳敏根据这个原则进行构思:对我这个年轻政治教师来说,"邓小平理论进中学课堂"难道不是一项现实的社会需要吗?而且很少见人有这方面的动作,我觉得自己凭大学里的积淀,完全能够胜任。这样孟老师就把教育研究和 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编写了《邓小平理论高中简明教程》,上海市虹口区区委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市委宣传部也批准了这本教材的正式出版。随后他又被提拔为校团委书记,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
我本人也是这十六字方针的体现者。1995年,国家教委正提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就是当前的现实需要,但还停留在教育高层,基层少有人搞。于是我根据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设计了一个研究项目《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胡兴宏副所长支持下,很快就被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两年后课题结题,这项研究不但荣获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还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成为教育部评审通过的上海市九十年代六大普教科研成果之一。《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九期在头条连续提供八页篇幅详细摘发了该课题的研究报告(原报告连同附件共有18万字),破例撰写的《编者按》指出:"这项研究突破了我国现行分科课程模式的局限,提出了基础教育领域中跨学科研究型课程的设想,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这项研究体现了当代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它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出版的《教育文摘资料》(1999年第1期)也作了全文转载。
这里就引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持续不断的实验与批判性反思。不但这项课题本身坚持了两年,用最新的理念武装,而且获奖后并没有高高挂起自称自赞,而是进一步开拓二期工程,1999年:《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接着市教委批准成立市级教育科研基地(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以支持这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市、区、校每年拨付充裕的科研经费,我们的研究学习发展空间空前扩大。
一个普通中学教师主持的研究所能有多大作为?还是再抄一遍歌德: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
真的,我今天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比以前清楚百倍。我多么希望大家都来享受我的美好感觉。有言道:"一个人认为自己最聪明,那么他最愚蠢;但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最幸福,那么他的确处于幸福之中。"
我们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为上海市设计"十一五"新课程,这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为此奋斗。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配合当前研究性学习,单是2001年就为华东师大一附中开发了七门研究型课程"数理生修文史经",具体说来就是
迭代、混沌与分形(高二10个班) 全体高二数学教师主持
无数据开放型问题(高二3个班) 几位理科教师主持
鸡蛋的全方位研究(高二2个班) 两位生物教师主持
修身 (高一11个班) 全体高一班主任主持
旧文新读 (高一、二4个班)语文教师主持
万历朝的世界 (高一3个班) 两位历史教师主持
生活中的经济学 (高一、二6个班)各科教师主持
其中迭代、混沌与分形使学生接触科学前沿,大开学生的眼界;修身是一门现代的研究型德育课程;"鸡蛋的全方位研究"和"万历朝的世界"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种受到忽视的有效模式,即寻找一个载体,使学生从各方面研究它,体现多学科的统一。旧文新读是弘扬批判精神的;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我们的一项尝试,希望通过它逐步使经济学在高中教学中占有"历史"、"地理"、"生物"一样的学科地位,就像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一样。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初一年级以数轴为教学"基地"展开研究性数学教学,采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方针,使初一学生接触了复数 、排列组合、坐标法证明等高中的思想方法。市教委张民生副主任听了汇报后认为,《数轴上的"咏叹调"》等案例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为上海市二期课改提供了一个突破口。2002年12月16-18日在华东师大举行的"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我据此所做的40分钟主题报告《基地教学模式》得到专家的广泛好评,
从2003年起,我所开始出版《跨学科课程研究》季刊(16开,64页),到2004年底不但出满八期,还加出了特刊《生态伦理文摘》,宣传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这在国内普教领域恐怕还没有先例。
我们的网站是全国为所不多的优秀教育特色网站之一,我所的一个目标是建成国内跨学科课程的信息中心。
由于我们跨学科课程研究所的建议(2001年12月),上海市教委于2002年1月批准当年起高考总分从600分增加到630分。
上海市中学高级教师名目中增加了"跨学科高级教师"一项,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跨学科的理念在上海的深入人心。
我所的辐射效应还表现在把我们从研究中获得的理念推广到全国各地,例如2002年四川省初中、高中综合知识竞赛的两套试题的命题系由本所独力承担;同年底,应四川省教育厅之邀,我与市教研室主任一起到成都培训2000名特级教师后备骨干。
在我全身心投入教育科研之前,没有想到一个普通数学教师可以超越其传统功能如此之远,假我以年,我当然能做出更大的成绩。所以,我寄厚望于广大年轻教师,如果你们都坚定地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中国的腾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