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素质教育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它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教学方法和多维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一点在音乐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在音乐教学中不管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表演,对于同一首歌、同一首乐曲,每个学生在审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或者说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和个性。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歌、乐曲的分析、讲解。只起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不能作为标准答案。音乐审美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其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此外,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还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一、 音乐教育有益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数伟大而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个小孩都提升到具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音乐教育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它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道德教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道德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小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乐曲以及练习曲都包含了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了《国歌》、《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内容,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逐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的意义,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外,还要抓住歌曲中的号角式呼喊“前进、前进”,准确地表现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无比的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感。
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这些作品中有的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了解,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如《渔舟唱晚》、《百鸟朝凤》等,有的作品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如《让我们荡起双浆》、《愉快的梦》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另外,音乐教学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关系。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课外的歌咏比赛等,大都以集体的面貌出现。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的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的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和共同情感的集体,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协作、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精神。音乐教育遵循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所以音乐教育不但体现了音乐的美感和艺术的价值,还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二、以情感体验,促进身体的发展
情感是人生命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促成身体素质正常发育的内部因素。马克思曾:“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优美的音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一些歌唱家、钢琴家、指挥家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同龄人显得年轻一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每天身在音乐艺术之中,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据统计世界十大指挥家都长寿,美国音乐家斯达科夫基直到95岁,还在指挥乐队。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音乐是情感艺术,当孩子们演唱节奏欢快、跳跃的歌曲时人的神经会随之而兴奋,不仅调节了情绪,减轻了思想压力,还能医治心理疾病。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从而使学生反应敏捷,耳聪目明,鼓舞斗志,起到了健身的功能。
三、 美感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还能激发人对美好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健康的音乐,对培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教育人以情对待真善美和假恶丑,对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升华人的精神境界,都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音乐教育能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音乐用旋律、节奏、曲式、和声等要素来塑造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曲、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者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情感的事由,我们却触摸到了他的情感,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二泉映月》,还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这许许多多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有些歌曲例如《美丽的黄昏》、《抗敌歌》等,学生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去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从而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演唱时就能情真意切,就会全身心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会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音乐的美就在于它能让人们去亲身体验与享受。从心灵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激发他们去热爱美、追求美。
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的美在于它能让人们去亲身体验与感受。唱歌的实践,可以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歌曲富有音乐形象的音乐语言,具有可唱性、表演性,同学们可以用嗓音、动作、表情来表达感情。如在演唱歌曲《摇篮曲》时,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深情而专注,仿佛在摇着小宝宝。学生还想象出各种画面:看到妈妈在注视着宝宝,双手轻轻地摇动着摇篮,宝宝在睡梦中甜甜的微笑-------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教学中,还可加入身体律动或简单舞蹈的动作来表现作品。例如在教《鹅大哥》时,学生边唱边模仿鹅的动态,自编动作,一个个都那么的天真可爱,富有童趣,实践证明:用唱可以让学生表现情、表现美、创造美,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美的种子。
四、 启迪智慧、培养能力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家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和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需要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的积极活动,都需要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相应的协调能力。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还表明,节奏活动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培养儿童对音乐具有敏锐感觉,在儿童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的朦胧期缩短,学语期提前。学龄期儿童由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随着音乐的实践、教育和训练,能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感受力的培养。感受力包括听辩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音乐教育是在学生听、唱的音乐实践中发展、培养感受能力的。教师可用听辩、比较、想象、联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学生用听觉对音乐直接感知,通过反复多听,使音乐在学生的记忆中加深印象,再以比较的方法来区分音乐表现手段中的音高、时值、速度、力度、节拍、节奏、音程、和声等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听辩能力。音乐还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引起共鸣,达到目的。通过歌唱、欣赏音乐,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题材,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了解作品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通过分析作品风格,了解民族、时代的特征和作曲家创作的特点。然后将上述内容综合成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音乐形象。这种分析作品的能力就是理解能力。音乐是以声音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演唱时为了使形象能确切地再现,需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技能。如,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准确的音高、节奏;恰当的力度;自然、优美的声音;真切的情感等等。这就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总之,音乐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对人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全面的作用。它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是决不可忽视的。让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