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研究
设计方案
一、研究背景
(一)当前职业教育形势
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是越来越喜人,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上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紧接着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周济又提出“要切实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作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中职教育明年扩招100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例如决定中就提出: “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等。这么多利的好消息,是对我们职校师生的极大鼓舞,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当然了,在肯定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中一个薄弱环节譬如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还不能适应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等。事实上,我们的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和问题并存。而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坚定信心,增强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做好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各项基础工作。尤其是从学生入手,抓好他们的各方面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铺平道路。
(二)职中学生学习现状
在这种喜人的职业教育形势下,学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譬如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经常组织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畅谈他们的创业情况,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定位教育等等。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接受学校这一系列的教育,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准位置,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的择业思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考政策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时,都是带着一种中考的失落感,一种无可奈何或者是混日子的思想踏进校门的。同时又在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和诱惑下。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因而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存在着一定的厌学情绪或倾向。可以表现为:学习的积极性维持时间不长,厌倦、逃避学习尤其是理论课学习,上课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害怕考试或对考试麻木不仁。即使是专业课,虽然较普遍存在喜欢参加专业实践、动手操作,但不少学生并不是出于求知的需要,而是出于一时好奇或觉得好玩,或者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逃避等等。而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对职中学习动机不足的思考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一个人智力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那么透视这些现象不难看出,职高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部驱动力,即缺乏学习动机。
首先,职校生普遍缺乏内部学习动机,求知欲不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缺乏好奇心、好胜性和求知欲,而是早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往往由于考试失败而受到教师、家长的指责甚至打骂,而逐渐产生对学习、考试的恐惧心理,成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求知欲望不断遭到削弱。
其次,职中学生往往受人歧视,自尊心常常受到伤害,也阻碍学习动机的激发。职中学生由于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差,讨厌学习而受人歧视,其自身渴望得到他人承认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而也难以产生认知即学习的需要。
再次是不正确的归因损伤或泯灭了学生的自信心。很多教师和家长常常指责成绩差的学生“笨”,“蠢”,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智商低、接受能力差、脑子笨等等,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惯于把学习中的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差,最终变得不思进取,成为“惯于接受失败者”。
(四) 从心理策略的角度去解决
心病还得需要心药治,巴甫洛夫根据动物的实验最早提出了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婴儿从生下来就充满了探究世界的精神。事实上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潜能,即使是一些所谓的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适当地运用一些心理策略,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潜能!这往往比单纯的强迫和说教要管用得多。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每一位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奋斗的激情!为他们的成长铺平道路。
因此鉴于以上思考,我们决定选定一批骨干教师和前线教师,确定好研究对象,进行《增强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报相关级别的研究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理论分析
1、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的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或力量,是人类行为动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对人们的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按动力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内在需要引起的,来源于认知的需要,即求知欲。这是成功动机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发源于好奇心和喜欢探究、操作、理解以及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反映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或他人评价的愿望和要求,从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中派生。如在学习中,学校嘉奖、老师表扬、家长赞许、学生羡慕等都能成为外部诱因而产生外部学习动机。比较而言,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持久而稳定,但作用力强度上有时显得薄弱;外部动机对学习影响的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但作用力强度有时显得较强烈。因此,若要产生长久的、较强的学习动力,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2、相关心理学术语
“层递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巴奴姆效应”、 “分苹果效应” 、“动机迁移理论”、 “多维归因理论”
(二)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增强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并积累一定的心理教育的经验和素材。从而争创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贡献。
2、通过研究与实践,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有助于班风、学风甚或校风的建设,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助劲。
3、通过研究与实践,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和责令的土方法,转变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在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心理教育能力的新型教师。从而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三)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1、不同的学生因个性差异、所处环境不同、个体经历不同等,产生厌学的原因必然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策略,做到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2、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细致的、反复的工作。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改正缺点和错误过程中的反复和反弹,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进步。因此,职业学校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更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
3、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研究,关键在于教师。当然也离不开与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教育。
三、研究内容
(一)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深入调查当前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可以通过问答、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最后形成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
(二)具体分析原因并采用相应心理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报告,找出症结后运用相应的心理策略去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增强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及生活中探索增强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的途径与方法。
1、研究在教学中增强学习动机的途径。
(1)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2)如何通过目标激励,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
(3)如何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4)如何结合学科教学,适当开展学习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如何激发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2、研究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增强学习动机的途径。
(1)如何发掘学生长处,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2)如何学会自我激励,培养心态,激发潜能与动机;
(3)如何正确的归因引导,强化学习动机;
3、研究如何通过环境教育增强学习动机的途径。
(1)研究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2)研究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3)研究学校的文化环境及师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4、研究如何依靠“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1)宣传心理知识及其作用;
(2)专题讲座,剖析矛盾,寻求解决途径;
(3)个案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法、讨论法、行动研究法、观察叙事记录、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⒈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学生情感和活动方式的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⒉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⒊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操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⒋个案分析法
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研究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建立个别学生跟踪卡,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学生成长档案袋。
五、研究保障
1、与课题组成员签定研究协议书。
2、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
3、成员间加强交流协作,争创学习型课题组。
4、学校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并制订相关的奖惩制度。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月):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设计方案,初步明确成员责任分工。
2、理论学习阶段(2007年3—6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强化学习;论证并修改课题设计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调查研究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职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因素。
3、行动研究阶段(2007年8月—2008年9月):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分工,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实施;边实施边小结,边小结边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认真做好台帐的记录和资料的积累工作;积极申报市级、省级立项课题。
4、总结阶段(2008年10月—11月):汇总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组织
组长:朱建洪 副组长:徐 放 徐献鹤
组员:冯 鹃、 黄文辉、李 辉、王 琴、赵琴娟、庄东方、刘建国、
吴科岭、 魏 霞
upload/2008_04/0804091456407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