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2007年10月09日 00:00
  • 点击:[]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整体思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内在专业结构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

1、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则。

1)优化整合,机制保障。

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培训”思路,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改革,优化整合优质资源,构建一支多元化的优质培训师资队伍,使培训工作充满生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2)校本培训,课程保障。

校本培训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进行全员性、经常性、灵活性、实效性的培训好形式。随着“十五”培训工作的“重心下移”和二期课改的推进,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进修学院校本培训课程已不能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为此,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已成为确保“十五”职培顺利完成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3)模式创新,质量保障。

探索多种培训模式是提高培训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原有“研训一体化”等模式的基础上,这两年中着重探索“非课程化培训模式”。非课程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导师带教、课堂教学反思实践、论文案例的撰写等。它紧贴教育教学实际,旨在解决二期课改中如何把先进的观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它的培训形式较为灵活,考核形式较为多样,有科研论文、教案、经验总结、学科论文、评课说课、教学案例等。

2、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1)科研型管理队伍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多年来,学校把管理队伍的建设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一把手带头学习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科学管理”。学校办公会议、班子会议先学一段理论文章已形成制度。学校要求从教研组、备课组长以上各个层面的所有管理人员必须以“全校一盘棋”的全局观真实了解、掌握学年度的教育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教学规律。长期以来,学校特别注重从学校到教研组、备课组乃至教师个人年度、学期长短期工作计划的制定,注重做每一项工作的书面总结,努力克服管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走出纯“经验型管理”的误区。学校建立干部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强调“落实”,定期依据各部门所定计划采取个人汇报、学校检查的方式及时了解计划的完成、工作质量的高低,并以此实施对干部的考核奖励。

2)教研组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经常、最有效的培训形式。

一次教研组会议、一个备课组的中心发言、一篇教材处理的各抒已见、一堂公开课的交流、切磋,这是最经常、最有效的校本培训。随学期工作进程定期开展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是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立足教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备课组活动是学校最基层的集体培训活动。开学前,备课组教师按《课程标准》对整册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重点难点;学期中的集体备课,则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加以集中剖析、共同研究,以确定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析、判断和教学的设计能力,正是教研组、备课组培训活动的魅力所在,更是当前课改中避免“单打独斗”,确保每位教师教学情景设计合理到位的有效法宝。

3)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载体。

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基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之时,“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求发展” 已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学科研一体化是科研兴校的基础。搞好教育教学科研,实施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佳的途径。

随课改的深入,学校在已形成的国家级、市区级和校级课题有机并存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滚动式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疏理了课题研究的框架结构、学科布局。近年来,学校在“立足普及”重点快速发展、逐步规范校级课题的基础上,要求各学科组、部门集思广益、形成合力积极发展紧贴教育教学、紧贴教育教学管理具有建青特色的品牌课题,力求形成“组组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良好局面。学校要求各级各类课题要根据课改的新内容、新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以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4)专题研讨会拓展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的培训功能。

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学校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同心同德、全员参与。长期来,学校定期大型的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在学期中分阶段召开以年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阶段研讨会,在达到“为学校发展决策方向、调整策略”目的的同时,增强了教职工全员参与意识,培养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人才。

5)校本培训成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师范毕业踏上教坛的青年教师,缺的不是学科专业知识,而是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经验和能力,是对教材的理解、表达能力乃至师生关系的理解等。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随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有序安排各个阶段各种类型的校本培训(如师徒结对、青年成才计划、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这些与学校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工作相伴同行,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培训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我们认为,青年教师从毫无经验到拥有经验,再从拥有经验到经验丰富,无不是在暑往寒来自觉参与学校各类校本培训不断交互、碰撞而充实、完善、成熟起来的。

6)和谐适宜的氛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学校的管理中,我始终坚持为教师营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设法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为了让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率地工作,我们强调工作的有张有弛、有轻有重。只有教师的身心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才能使教师得到持续发展。我们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让教师参与其中,自己当家做主人。我们认为:在一所学校里,贡献最大的是教师,而尊重教师、发展教师就是一种管理上的投资。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才会产生持续不断的自我发展动力,而这正是办好学校的力量源泉。

3、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从“发展性教师观”出发,竭力跳出“使用性教师观”的误区,为满足教师整体发展的需要,把“立足校本,充分发挥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渠道作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以校长挂帅成立“校本研究领导小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作为校本的最基层培训单位,强调教师立足自我主动参与,已形成覆盖全校层级分明的校本培训网络。

学校制定“校本培训三年规划”和分学期的学校、部门、个人详细培训计划,尤其注重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要求全体教师认识什么是校本,什么是校本培训,在达成“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团体的基础环节”共识的基础上增强角色、职责意识积极投入校本培训。学校以全员性、层次性、发展性、主体性、实践性、研究性原则为校本培训的基本原则,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信息、时间和物质条件方面学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保障。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倡读原著。教师在积极转变观念的同时,主动增强了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全员意识,变被动接受培训为积极参与培训。通过各级各类的校本培训,老师们逐步形成了娴熟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基本生存方式,深切体会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存价值,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上一条:【专业化课题】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下一条:【专业化课题】与青年教师谈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