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评封霓老师《傣族舞蹈基础训练一》

  • 2011年09月21日 00:00
  • 点击:[]

一“石”激起千层“浪”

—— 例评封霓老师《傣族舞蹈基础训练一》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周吉元

一、问题背景

当前学前专业的每节舞蹈新授课,仅仅采用模仿学习,学生就往往只能记住老师传授的几个动作及其连接,那么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完整舞蹈练习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由此带来的学生缺乏舞蹈创编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我们更是无从解决。

二、问题解决

封霓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且看课例:

课前,封霓老师设计并布置了学生课前活动——自行设计一条傣族姑娘的舞裙,并学几个傣族舞蹈的动作。对于我们内地20岁左右的汉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傣族姑娘穿着怎样的舞裙,是怎样跳舞的,有哪些常见的舞蹈动作?等等,无疑是新鲜而有趣的话题。为之,学生课后立即积极行动起来:查资料,做裙子,学傣族舞…… 课堂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使之既集中体现傣族舞动作的基本要素,又为课后的延伸学习做好铺垫?封老师精心选择了“提气前倾——前踹后抬步——交叉步抬腿——单手前后晃——掏手抬腿加蹲起步——旁展翅——拧身提臂——上展翅”。课堂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身体与气息的统一、动作与节奏的统一”等方面的学习情况,用分解动作、清晰节奏、榜样示范、及时调整教学语言与教学速度等方法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有步骤地学完傣族舞的8个单一动作,并将单一动作连接组合成一段简短的舞蹈,熟练掌握了傣族舞的基本动作。最后,封老师请大家穿上自己设计制作好的傣族舞裙,播放音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课内外学到的动作进行新的组合编排,并决定今后在学校的演出舞台上展示。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出来。

三、案例评析

由此可见,本课的显著亮点为:一“石”激起千层“浪”。任何时候,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都是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学习积极性从何而来?与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制作傣族舞裙这个道具有密切关系。穿着自己制作的民族舞裙子,已经喜不自禁,更何况还能穿着跳个段子。所以,让学生做裙子只是“一石”,而由此激发调动出来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就是“千层浪”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学基本功之苦,创编舞蹈之难,就不再是问题了。

“课前喜做傣族裙,课后乐编傣族舞”。本案例告诉我们,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规律性经验是:“爱屋及乌”。学生穿着自制傣族舞裙跳傣族舞,正处在喜悦之中,这时老师适时点拨创编舞蹈的方法“改编队形”、“重新组合”,学生便学以致用,成为一个乐知者了。

四、值得后续研究的“子”问题

本课的研究点比较大,值得研究的小问题包含哪些?而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上一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教研组研究课评述表
下一条:常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组内研究课教案范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