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庐山》教学案例

  • 2012年10月10日 00:00
  • 点击:[]

《话说庐山》教学案例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庄东芳

案例背景:

5月份,学校组织团队课比赛。旅游专业组派出了一名新教师来上课,课题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认识中国名山》之《话说庐山》,上课班级为三年制中职旅外111班。这是一个项目课程中的一堂课,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来讲解庐山的风景特点。为了能得个好名次,除了大家一起群策群力、精心备课外,还借班试上。尽管课前已经预先发了学习任务书,但试教时,学生表现差强人意,要求学生讲的东西,要么结结巴巴不断卡壳、有的学生甚至完全说不出话来,要么就是拿着预先准备的资料干巴巴地读一下了事。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为第二天的正式上课捏一大把汗。可上课的季老师却是胸有成竹,说第二天的班级是自己上课的班级,自己平时就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导游讲解的训练,要学生起来讲解绝对没有问题。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一半,于是拭目以待第二天的公开课展示。

案例呈现:

教者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搜索整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来展示。为了课堂教学能够有效顺利开展,老师会在课前检查,督促练习;为了在课堂能有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学生需要在早、晚自习课,见缝插针地找时间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以及课堂的展示,既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其在众人面前说话不怯场的心理素质,这也正是一个导游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从这堂课学生的表现来看,只有当他们对所讲的事物和内容有充分的准备,谙熟于胸,才能侃侃而谈,才能声情并茂、才能旁征博引、才能妙语如珠、才能用上肢体语言。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的功夫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要在课前与平时,更充分地说明学生如此出色的表现不仅仅是为公开课而准备的“表演”。

课堂上,教师不仅给出标准,还进行名段模仿训练,那就是让学生多听优秀的导游讲解,让学生进行片断模仿练习。模仿训练的段子,可以是所用视频中材料,也可以是教者本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如在展示四景不同的八张图片配音解说时,教者也是融入了自己对美景的理解,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沉醉其中的感觉。

最后,进行梯度式提高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除了多练多听之外,还要注重其能力培养梯度提高,以此来维持学生的兴奋点,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练习。如在本课堂中,学生课堂上的讲解,每段话不过二、三百字,相对短小精悍些,但等到作业布置时就有原来二、三百字的一段话讲解慢慢提升到800字左右的导游词片断的讲解。这里就体现了一个梯度的提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保持着以往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导游讲解能力。

在课堂上,庐山风景区每一个景色特点表现都由小组派出两名成员合作完成:一人面对同学讲解,一人操作相应的PPT图片。每组学生都能落落大方,从容不迫、彬彬有礼地上台躬后开始讲解。学生讲解时,口齿清楚、流畅、优美,有些同学还能恰当地用上肢体语言。整堂课上,气氛轻松热烈、鼓掌声此起彼落。听课的专家与老师,无不为学生出色的表现大加赞赏,对学生已有的语言功底感到大为震惊。

案例评析:

本堂课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出学生语言部分是在本课第二部分三个任务的处理。此处老师的处理,匠心别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由学生在讲台前从容发挥。“江山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讲解作用对于“游”的成功与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同作为旅游专业两个一年级的班级,为何表现出如此大的差距呢?究其原因,在于教者课改理念的转变及付诸于实际行动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光靠普通话训练课上来训练的,更多的是需要一朝一夕地化真功夫训练出来。勤练、巧练以及如何练、练到怎样的标准,如何保持训练的热情等问题,正是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要和学生一起来解决的问题。

今天,一年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程度的语言表达水平,其实就缘自于平时进行过的无数次的练习。正所谓千锤百炼,始得语出惊人。如果能长期地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落实到每一堂课,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学生就业时,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备注:本案例获常州市案例评比 “二等奖”




上一条:工作室成员变动说明
下一条:话说庐山课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