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为适应高等专科学校的要求,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工作,针对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优质课题数量不多、研究效益不高、研究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切实加强校内外研究指导队伍的建设,加强过程管理,增强研究团队合作意识,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
一、做好课题研究与管理
本学期,4项省职教改课题结题工作完成后,我校有5项在研省级课题(省“十四五”规划课题1项、省“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省教研课题1项、省哲社课题2项)、4项市区备案课题,以及十多项校级课题。主要任务:
1.对照省、市教科院教育科研规划办等课题工作的要求,落实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工作过程中的督促、组织、指导及管理任务。
2.编制校级课题研究计划,联动名师工作室,推动校级课题研究进程,做好申报、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等工作。利用校外专家力量,与教科研师傅联动评选优质校级课题,以评促改,申报新一轮的省市课题,解决优质课题数量不足的问题。
3.要求各课题组认真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教科室定期跟进督查。加强互动,及时发布校内外示范性研究资料,以提高研究的目标管理效益。
二、加强教科研制度建设
本学期,全面梳理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订。学习同类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和运行机制,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新增适用于我校的学术青蓝工程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课题评审机制、学术刊物级别认定办法等。
1.联动相关部门,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开展座谈会,调研需求。
2.教科室力量单薄,内设机构空缺,需邀请相关专家,指导、论证、设计架构,并制定相关的制度。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根据省级教科研先进单位的评选要求,我校面临核心期刊论文不足、教科研专刊缺乏、科研影响力不广等问题,因而,搭建有力且有效平台变革当前面临的困境尤为重要。
1.推动学术青蓝工程,培育科研骨干。持续校外、校内两项工程的进程,分清二者的侧重点。大学专家团队带领科研骨干产出优质成果进发,校内师傅带领徒弟做好强基工作,交流心得,积极申报课题。基于马建富专家团队4月到期,将考虑新一轮专家指导团队建设和新一批科研骨干的选拔工作。
2.强化教科研讲坛活动,提升科研素养。编制主题,邀请大学及行业专家针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开发做讲座和开展研讨活动。与区、市相关机构联系,联合教务部门、专业部等开展区域化教科研活动。发起校内名师活动,开展强基性学术讲座。
3.利用好已有平台,增强科研影响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图文信息中心的配合下,开通新一轮知网服务。本学期要发挥知网的作用,开展相应的培训;我校为《职教通讯》、《江苏教育研究》学术单位成员,教科室将做好推荐工作,并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尤其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结合省市教科院等部门组织的职教论文评比,教科室对教师的论文进行评比筛选,把好质量关,选送参赛或投刊发表。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课题展示、学术交流、师徒指导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对教科研专刊进行设计,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请领导支持。
2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