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份以来,教科室按照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服务引领的理念,以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为重点,推进教科室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面
(一)课题开题与结题
11月28日下午,我校举行了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开题论证暨联院课题结题鉴定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5位论证专家,分别是江苏理工学院马建富教授、方翰青教授、常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杨永年教授、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童宪明教授以及武进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王惠萍。龚玉洁就“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模型建构及培养实践研究”进行了开题汇报,彭才根教授就“新常态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效能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结题汇报。
(二)课题立项
开学初,积极组织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9月19日召开研讨会,经评审后选送3项课题至市教科院。分别是魏霞主持的《职业学校体验式德育实践模型建构及运行研究》、马华和张燕主持的《基于00后幼师生心理特征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及马辉主持的《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2020年1月接到上级通知,魏霞副校长主持的课题成功申报重点自筹课题。
组织申报江苏省教学研究2019年度第十三期课题,马华和马辉共同主持的《基于儿童立场的五年制幼师生课程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成功,课题编号为2019JK13-L100。
组织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青年教师专项课题,王莹莹、刘桂云两位老师申报,其中刘桂云的《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顶岗实习指导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申报成功。
(三)其它在研课题进展
1.市备案课题中期推进
2020年1月14日,我校召开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备案课题中期评估会。5项课题接受了评估。分别是殷婷茹主持的《职校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李红 《“诗意语文”视域下幼师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顾静主持的《幼师生数学实验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陶瑛和陆晓梅主持的《“三读耦合”古典诗词教学法的行动研究——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以及缪文姬主持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专家对殷婷茹的课题评价较好,其他课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需要进一步厘清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方案,回应研究内容,更有效扎实推进研究。
2.省级课题推进
10月9日,杨丽萍课题组召开课题研讨会,对本学期的研究任务进行了计划和分解。11-12月,集中力量研讨课题的核心概念、修改课程方案,汇总课题的各项材料,积极为结题工作做准备。
10月29日上午,刘素萍省规划课题研讨会在我校第二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王丽教授来我校指导,指导课题为《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师幼对话研究》。
11月7日下午,我校邀请江苏理工学院方翰青教授指导课题《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该课题由徐放、彭才根教授主持,是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自筹课题。
11月20日下午,省德育课题组邀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骆建建来我校交流和进行课题研讨。
其他省级课题在教学实践、园校合作方面也有所推进,但推动力量和进展情况不大。
3.校级课题
编写青年教师微型课题指南,发布校级课题申报通知,部分教师已经申报并开始填写申报书。从选题来看,题目聚焦,具体,符合教学教育实际。在此过程中,教科研师傅起到了较大作用。
总之,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在课题方面,我校呈现的发展态势可以归结为:申报的数量偏少,有所回落;省级课题的研讨推进有意识地邀请专家,但新进开题的课题研究进展缓慢;市级课题培育质量总体不高,有待加强;校级课题培育正在慢慢孕育。
二、科研骨干培养
为培育科研新力量,本学期落实教科研师徒结对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教科室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做好教科研帮扶结对情况摸底工作,甄选需要帮扶的教师,进行选择教科研师傅。其次,营造氛围,开启学术青蓝工程,通过传帮带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再次,制定考核制度和规划任务。通过读书活动、课题申报、教科研方法研讨会等形式形成科研共同体。师徒每月开展研讨活动,有效促进教师勤思、乐学和真干。郭颖颖、潘虹、孙鹏举、刘燕、耿旭兰、彭传浩、徐洁、程雪蕾、陈英等老师均按时汇报活动进展。
另外,与江理工专家师徒结对的老师也与师傅们多次交流。主要表现为论文的不断修改、反馈。在论文评比之后,有的教师已投稿,有的教师参与论文评选活动。有的老师积极地参与到师傅的课题中,希望能学到实地调研等方法。
三、教学成果奖培育
本学期,教学成果奖培育是教科室的重点工作。首先,为做好此项工作,教科室做了较多的筹备工作。10月底,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有关研究和论文进行整理、排查,与江理工专家团队一同确定培养的对象。11月14日下午,马建富院长来我校商讨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合作事宜,在教学成果奖申报方面与我校初步形成共识。其次,为推动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教科室完善相关制度,撰写《关于成立教学成果培育领导小组的通知》,对准入机制、协调机制、奖励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再次,多次研讨,明确方案。12月25日,戚宏武副校长带领教科室两人专程到江理工与马建富教授探讨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机制,初步拟定工作流程。29日,再次召开会议,确定教学成果奖培育方向。2020年1月,经过与江理工专家团队多次研讨修改,确定了以杨丽萍课题为基础的教学成果奖培育方案,即《基于“校-园共同体”的高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最后,为保障方案的运行,明确分工,确定每一项目责任人。1月12日,初步确定内容架构的分工人选;1月13日召开科研骨干会议,教学成果奖培育分工会;1月15日, 江理工专家来校开展教学成果奖培育合作会。可谓是顶层设计和实践推行慢慢落地。
四、论文著作方面
统计显示,本学期我校教师发表各级各类论文约3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专著、译著、教材7本。总体上,论文数量上有所下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发表论文的水平较高。参编教材等数量有所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撰写书籍增多。另外,选送周瑞老师好的论文参加第二届常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获一等奖,王维群获德育论文评比武进区二等奖。
五、其他方面
1.配合其它部门工作。配合各部门做好科研数据的采集工作。为提升新教师的反思能力,开展了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的培训讲座。
2.注意加强宣传,将上级文件和本校文件精神、各级各类的课题申报信息以及论文评选信息及时宣传给教师,将课题推进会的过程性资料以及专家指导情况及时挂在网上。
3.落实学期考核工作。完成教师科研统计量的工作,为多个部门提供教科研资料并协助各个部门做好考核工作。规划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暑期教育科研培训规划工作。
4.发布2020年寒假征文活动。面向全体教师,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寒假进行读书反思,撰写案例和论文。
六、尚待提高方面
1.教科研管理还不到位
从目前的课题培育来看,存在培育数量少、质量不高的现象。这与教科研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缺乏适时的指导和推进,教科室要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时期,采用多种教科研管理办法形成良性的循环。
2.关于教学成果奖培育的还未真正落地
本学期围绕教学成果奖申报做了一些工作,与江理工专家团队进行了顶层设计,但学前教育专家力量不足,内容架构的分工刚刚形成,还缺乏有力的机制真正推动项目生根落地。
3.关于科研新力量还缺乏生发力量
本学期首批师徒结对工作开展,形成了新的学术共同体。目前的教科研的
活动还处于被动推动阶段,师傅的指导还欠缺深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科室要进行筹划。
2020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