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份以来,教科室紧扣“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积极转化成果”这一主题,通过主题培训、课题专项指导等方式推进教科室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组建团队,形成科研队伍新格局
9月,教科室通过排查从各个教研室精选挑选了20多位教师,组建了科研共同体。这些教师素养较高,有较强的潜力。科研共同体由周吉元主任、学术委员会引领,以期能达到相互交流探讨之目的。除科研共同体外,教科室其它3支队伍也持续开展活动,有效开展科研活动。江苏理工学院马建富专家团队引领我校20为骨干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和师徒结对活动。13位省市课题组长及9位校级课题组长组成的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开展研讨活动,带领成员开展各个专业的教改研究。彭才根教授引领的《常州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项目开展EAP服务方案、子课题汇报点评等活动。4支队伍相互支持,相互学习,涌现了一批科研引领人和科研积极分子。
二、外引内培,有计划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1.邀请专家,提升教师研究意识和论文写作能力。
组织我校科研骨干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江苏理工学院杨海华博士、俞冰博士、陈春霞博士受邀参加。陈春霞博士开展讲座“案例研究设计与应用”和指导龚玉洁和刘素萍省级课题组开展访谈的实操活动。邀请骆建建研究员开展思政课题申报和思政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邀请李令永博士指导马华的省教研课题,提升成员对课程开发的理解。邀请方翰青教授、刘礼艳博士、董云英博士等指导《常州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项目开展。活动的开展不仅益于我校教师,也有益于部分幼儿园教师。项目和课题的合作园也派了教师来参加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2.自力更生,发挥本校教师的能动力量
除了高规格的校外专家引领,教科室从自身做起,开展扎根校本的科研活动。一是教科室从自身做起开展系列讲座。周吉元主任开展“校级课题如何选题”的讲座,张燕开展“如何查阅文献资料”讲座。二是开启校级课题申报点评活动和校级课题个别指导活动,发动校内教科研师傅的力量。三是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的科研研讨活动。
通过外引内培,我校教师在课题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三、有效研讨,持续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教科室提前让课题组长编制了研究计划,根据各个课题情况精心编制了课题指导计划和课题进展检查要求。在教科室的组织下,在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9个省市课题开展了研讨和项目进展汇报活动。
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模型建构及培养实践研究”接受了联院的中期检查。之后,联合刘素萍主持的省规划课题持续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王维群省职教改课题多次组织研讨会,积极开发故事讲演的综合课题。马华和马辉共同主持的省教研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五年制幼师生课程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先后开展研讨活动近10次,有力推动课题进展。殷荣荣、周仲元、刘桂云、商莉莉等的课题也及时调整了研究中的不足。
三、厚积薄发,成果初步涌现
本年度,学校积极鼓励成果归纳,申报科研类成果奖。我校获得一项省成果奖、两项市成果奖,实现科研工作新突破。彭才根教授获得第五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钱丽萍成果《学前教育五年制男幼师生培养机制研究》、杨丽萍成果《基于园校共同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分获2020年常州市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
获奖科研成果及主要完成人
1.省二等奖:幼师生学习效能感实证研究
主要完成人:彭才根、徐放、黄海燕
2.市二等奖:学前教育五年制男幼师生培养机制研究(主要完成人:钱丽萍、彭才根、张华、冯鹃、殷荣荣、刘权、张庆华)
3.市三等奖:基于园校共同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主要完成人:马华、张燕、张华、马辉、赵颖、方红、李娜、商莉莉、徐志国、陆燕)。
同时,我校教师方红被评为武进区2020年优秀教科研先进个人,并被列为省教科院教科研先进个人名单。
校内论文著作方面:统计显示,本学期我校教师发表各级各类论文约33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教材4本,其中主编学前教育专业教材1本。总体上,论文数量上有所下降,参编教材等数量有待提升。
四、规范管理,做好部门联动工作
1.配合各部门做好科研数据的采集工作。做好创建高职高专过程中教科研数据采集工作。联合工会发布2021年寒假征文活动。面向全体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寒假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反思,撰写有关“课程思政”“食育”“家校协同”案例。
2.注意加强宣传,将上级文件和本校文件精神、各级各类的课题申报信息以及论文评选信息及时宣传给教师,将课题推进会的过程性资料以及专家指导情况及时挂在网上。
3.落实学期考核工作。完成教师科研统计量的工作,为多个部门提供教科研资料并协助各个部门做好考核工作。
五、反思问题,刨析科研管理漏洞
1.制度老旧,可能会打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本学期教科室通过座谈会、随访等拟修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初步拟了草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上教代会,只能用老方案。老方案对科研成果奖等无规定,教科室无标准可执行,奖励无法落实,对于成果转化是不利的。
2.课题组长的自主权不够,难以发挥其主动性。虽然学校已提供一定的经费和空间上的支持,在现行制度下,无规范性的配套,课题组长在调动组员和开展工作时存在困难。应有规范性的配套保障课题组长开展活动,如配套经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3.科研梯队建设要求不明确,缺乏群众性。在制定培训计划和邀请专家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个团体的需求,如班主任团体、不同职称团体、不同教研组团体。教科室应联合人事处和学生处等依靠老师联合出台相关规定。
教科室
202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