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逸乔 问而不答 启而不发

  • 2011年09月22日 00:00
  • 点击:[]

问而不答 启而不发

——绘画基础中“构图”教学案例

问题背景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与遇到的“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在构图课上我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欣赏优秀作品归纳构图规律。在提问看图归纳规律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到点子上总是在边缘徘徊,教师再进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答案。

案例呈现

一、 导入课题

利用实物和图片辨析回顾旧知识,同时引出课题(略)

二、 新授知识

1、教师自问自答,明确构图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物体间关系和位置。简单来说就是“怎样在画纸上经营位置”。

2、学生欣赏两组色彩静物组合图片,在欣赏的过程中寻找:图中物体构图的特点即画面中物体摆放、组合的形状特点。利用已掌握的构图知识,结合一组优秀色彩静物作品归纳构图要素。讨论:在构图时要注意那些问题?。

教师:我们来欣赏一组优秀作品,并想想,这些物体怎么组合的?

学生:(沉默)。

教师:看大家都不敢发言,我就先来找下。这张画面的物体摆放时,组合成了 一个三角形。 你们来找下组合特点呢。

学生找到组合的方式,教师学生一起归纳静物构图组合形式。

教师:现在我们有了构图的大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放东西我们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1:上上紧下松,不能偏左偏右.

教师:对的。还有吗?

学生:(沉默)

学生2:前大后小.

教师:要注意透视,对的。那么我们来找找画面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学生3:靠近中间的物体。

教师:那么这个物体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学生4:主体物。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主体物啊?

学生:突出主体物

教师:回想下“三个苹果”,我在放的时候注意到了什么?

学生:疏密结合。

教师:看看我们这些作品中有没有出现?

学生:有。

教师:我们再看看,你觉得画面中物体放的怎么样?

学生:疏密结合、东西放的不偏向。

教师:东西不偏向实际涉及两方面:构图空间和重心偏向。也就是说物体放的要重心稳定。

师生一起整理讨论结果,明确构图的要素:A 主次大小搭配合理明确;B 各物体聚散有秩,疏密得当。C 空间的分割舒展,D重心平稳。(我认为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三、 自由练习一

尝试一张构图练习要求:在3分钟内完成,画面采用徒手画的形式(只需物体外形)。

四、 缩小知识范围

通过教师总结,知道常用构图形式为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法优点:具有稳定均衡之感。

五、 练习二

师先示范构图,学生练习:学生运用三角形构图法,画出一个器皿和5个以上的水果,可以适当添加物品并画出构图分析线。然后用4分钟留给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于自评与他评

案例评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精彩迭出的课堂提问艺术在发挥作用。

一、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所提出的问题应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几个度:

1、难度。提问难度要适当,提问太难,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例如:“我们来欣赏一组优秀作品,并想想,这些物体是在怎么组合的?”学生不能一下明白物体组合说的是什么。“我们在放三个苹果时,会想到堆起来,成为一个三角形。这个就是构图的组合形式,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张画家们是怎么组合的。”这样解释了什么是组合形式,并且学生开始关注问题。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角度。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切入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3.跨度。从纵向上看,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则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就不仅具有一定的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上的信息量(跨度)

4.坡度和广度。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问题的设置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与艺术

1.梯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紧密、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巧妙增加思考的阶梯,使问题简单化,学生思考后能迎刃而解。

2.曲问。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脑筋转个弯儿,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这种以曲代直、变换角度的提问方法,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造成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将学生引入矛盾的思辨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印象深刻。




上一条:听课统计
下一条:胡凤岐新教师汇报课教案

关闭